目录一、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依云公馆1-5座及地下车库工程建筑、结构施工图纸2、主要规范、规程(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6)《简明施工计算手册》(第三版)(7)《建筑施工脚手架实用手册》(8)《建筑施工安全设施计算书编制范例》(9)《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二、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表2、建筑设计概况:3、回顶施工区域概况:本方案为依云公馆1-5座地下车库地下室顶板回顶工程,回顶区域约3000㎡,建筑最大高度为116m。
回顶钢管基础设在地下室底板上(标高为-~)。
4、设计总体思路结合本工程结构形式和实际施工特点,1-5座人货电梯安装在地下室200mm、300mm厚结构顶板上,所以装修材料运输必须在地下室顶板上,且1-5座的钢筋加工场和模板堆场设置在地下室结构顶板上,结构顶板底采用钢管支撑传至地下室基础筏板上。
主要分二个区域:第一个为钢筋加工场、模板堆场;第二个为材料运输车道区域。
第一区域为钢筋加工场、模板堆场;第二区域为材料车运输车道。
材料堆放范围内,因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材料堆放量大,使用时间长,结构装修时使用频繁,地下室顶板有后浇带,不成为整体,所以该区域荷载全部由回顶系统传至地下室底板,车道通过后浇带处必须增加20厚钢板覆盖(达到后浇带浇筑条件的必须立即浇筑),根据人防设计图RG-01中设计说明所示地下室顶板核6级荷载为55KN/㎡,钢材运输车轮的荷载为800KN×(放大系数)/4/2=120KN/㎡,大于地下室顶板核6级荷载为55KN/㎡,综合分析,决定在地下室材料加工场、车道部位进行加固。
加固材料:普通排栅钢管Φ48mm,壁厚,可调上下托、管扣木枋。
加固方法:在地下室底板上设置Φ48mm,壁厚排栅立杆支撑,立杆底部设置底座,支撑的尺寸为:地下室顶板临时车道、后浇带区域内立杆间距为600mm,拉杆在立杆纵撑拉结,面积约300㎡,其它钢筋加工场、模板堆场、非后浇带区域间距均为800mm,面积约3000㎡,上部设置顶托,架设45mmX90mm 枋木,木方间距不大于300mm,用顶托调节顶梁顶板(注:顶托调节高度不大于250mm),为加强杆件整体刚度,考虑在加固件中心区域和外围扩大区域四面进行剪刀撑加固(具体见附图),在地下室拆模板时及时进行回顶,必须待地下室顶板浇筑混凝土28天后才能拆除原支模系统进行钢管回顶。
三、施工部署1、组织架构2、施工准备搭设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项目部施工员应熟悉图纸,了解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和建筑物人货梯基础支撑构造情况,在地下室筏板上放线定钢筋加工场、临时施工道路、人货电梯基础位置区域,人货电梯按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向架子作业班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施工前必须对进场的配套件、钢管、扣件、脚手板,型钢材料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构配件不得使用,经检查合格的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
四、回顶设计由于地下室顶板有后浇带,钢筋运输车道区域、主要车道区域地下室顶板承受的净载荷P 值计算如下:(1) 钢材重量:60000kg (2) 汽车重量:20000kg总重量:G=60000Kg+20000Kg=80000Kg总荷载:P 总=80000Kg ×(放大系数)KN/Kg=960KN(一)地下室顶板钢筋车堆放加工场钢管顶架计算书(无后浇带或施工洞口处) (1)钢管卸荷立杆承载力、及稳定性验算钢筋运输车分前4轮后8轮,前排压重最小,最后排轮压最重,后排轮压重约为1/4,取后车轮受压区域为1200mm ×600mm ,所以最大轮压荷载计算:P =960/4/2KN=120KN取平板车辆的前后车轮区域为单块顶板区域×板上所有的荷载全部由楼板承担,假设车轮荷载全部传递到底板,不需要楼面板承担,钢管支撑架采用φ48mm ×,用扣件连接组成。
立柱拟设纵距为,横距为,横杆步距为1.5m ,最大受力处用12根钢管承担。
钢管直径48mm,壁厚,截面积4.89cm 2,回转半径i=1.58cm ;钢材弹性模量E=206000N/mm 2,抗弯强度f=mm 2,抗剪强度fv=mm 2。
(1)即:设计荷载P1=120KN ,1200mm ×600mm 单车轮压区域每根立杆承受轴心压力:N=61P=61×120KN=20KN 。
(2)钢管立柱验算,按立柱的稳定性控制,以两端铰接受压构件来简化计算。
钢管支架的连接方式按扣件对接方式,查表可得立柱允许荷载值[N]=。
2mm /N 205f 。
每根立杆受荷20KN ≤[N]=(3)立柱稳定性验算σ=ANϕ≤f N ——每根立柱承受的荷载(N ); A ——钢管截面积(mm 2);A=489mm 2;ϕ——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根据钢管立柱长细比λ求得,L ——横杆步距,L=1500mm , i ——钢管回转半径,i=4212d d+=15.8mm,λ=80.151500= 查表取ϕ=σ=A Nϕ=48963.010203⨯⨯=mm 2≤f=205N/mm 2 经验算,导架下采用φ48mm 钢管纵横为800mm ×800mm (单车轮受力面积1200mm ×600mm )可满足施工要求。
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各种因数及可变荷载影响,在钢材加工场、模板堆放场覆盖范围内也同样用钢管卸荷,卸荷支撑间距均为800mm ×800mm ,另为保证钢管架整体稳定性,在卸荷支撑四周及中心位置各设立连续剪刀撑(施工道路卸荷支撑正、侧立面图、卸荷支撑平面布置图)。
(二)地下室顶板钢材堆放加工场钢管顶架计算书(有后浇带或施工洞口处) (1)钢管卸荷立杆承载力、及稳定性验算取钢材堆放区域为单块顶板区域×板上,由于钢材长为12m ,所以架设在12m/=4块楼板上,则每块楼板荷载为:P=60000Kg × Kg (放大系数)/4块=180KN所有的荷载全部由楼板承担,假设荷载全部传递到底板,不需要楼面板承担,钢管支撑架采用φ48mm ×,用扣件连接组成。
立柱拟设纵距为,横距为,横杆步距为 1.5m ,最大受力处用12根钢管承担。
钢管直径48mm,壁厚,截面积4.89cm 2,回转半径i=1.58cm ;钢材弹性模量E=206000N/mm 2,抗弯强度f=mm 2,抗剪强度fv=mm 2。
(1)即:设计荷载P1=180KN ,增加楼板自重P2=×××25=,合计P=180+=每根立杆承受轴心压力:N=121P=121×= (2)钢管立柱验算,按立柱的稳定性控制,以两端铰接受压构件来简化计算。
钢管支架的连接方式按扣件对接方式,查表可得立柱允许荷载值[N]=。
2mm /N 205f =。
每根立杆受荷≤[N]= (3)立柱稳定性验算σ=ANϕ≤f N ——每根立柱承受的荷载(N ); A ——钢管截面积(mm 2);A=489mm 2;ϕ——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根据钢管立柱长细比λ求得,L ——横杆步距,L=1500mm , i ——钢管回转半径,i=4212d d+=15.8mm,λ=80.151500= 查表取ϕ=σ=A N ϕ=48963.01082.103⨯⨯=mm 2≤f=205N/mm 2 经验算,导架下采用φ48mm 钢管纵横为800mm ×800mm (单位受力面积2700mm ×后浇带长度)可满足施工要求。
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各种因数及可变荷载影响,在钢材加工场、模板堆放场覆盖范围内也同样用钢管卸荷,卸荷支撑间距均为800mm ×800mm ,另为保证钢管架整体稳定性,在卸荷支撑四周及中心位置各设立连续剪刀撑(施工道路卸荷支撑正、侧立面图、卸荷支撑平面布置图)。
(三)地下室顶板车道钢管顶架计算书(有后浇带或施工洞口处)(1)钢管卸荷立杆承载力、及稳定性验算取前后车轮受压区域间距超过顶板井字梁间距,所以总荷载分成前、后车轮分开进行计算:P=960/2KN=480KN取平板车辆的前后车轮区域为单块顶板区域×板上所有的荷载全部由楼板承担,假设车轮荷载全部传递到底板,不需要楼面板承担,钢管支撑架采用φ48mm ×,用扣件连接组成。
立柱拟设纵距为,横距为,横杆步距为1.5m ,最大受力处用20根钢管承担。
钢管直径48mm,壁厚,截面积4.89cm 2,回转半径i=1.58cm ;钢材弹性模量E=206000N/mm 2,抗弯强度f=mm 2,抗剪强度fv=mm 2。
a) 即:设计荷载P1=480KN ,增加楼板自重P2=×××25=,合计P=480+= 每根立杆承受轴心压力:N=201P=201×= (2)钢管立柱验算,按立柱的稳定性控制,以两端铰接受压构件来简化计算。
钢管支架的连接方式按扣件对接方式,查表可得立柱允许荷载值[N]=。
2mm /N 205f =。
每根立杆受荷≤[N]=(3)立柱稳定性验算σ=ANϕ≤f N ——每根立柱承受的荷载(N ); A ——钢管截面积(mm 2);A=489mm 2;ϕ——轴心受压稳定系数,根据钢管立柱长细比λ求得,L ——横杆步距,L=1500mm , i ——钢管回转半径,i=4212d d+=15.8mm,λ=80.151500= 查表取ϕ=σ=A N ϕ=48963.01035.143⨯⨯=mm 2≤f=205N/mm 2 经验算,地下室顶板车道部位、后浇带2700mm 宽区域下采用φ48mm 钢管纵横为600mm ×600mm (受力面积2700mm ×后浇带长度mm )可满足施工要求。
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各种因数及可变荷载影响,在钢材加工场、模板堆放场覆盖范围内也同样用钢管卸荷,卸荷支撑间距均为800mm ×800mm ,另为保证钢管架整体稳定性,在卸荷支撑四周及中心位置各设立连续剪刀撑(施工道路卸荷支撑正、侧立面图、卸荷支撑平面布置图)。
(四)细部施工与搭设:①、钢筋加工场尺寸为35m ×15m ,由于此部分有后浇带,施工顺序为:预留后浇带→顶板结构达到拆模时间→地下室顶板拆模→本跨后浇带盖20mm 厚钢板→开始安装回顶支撑钢管架。
顶托上方木与钢管垫木单根长度不应小于1500mm ,钢管步距高度为1500mm ,同一根水平杆高差不得大于20mm,同跨内两根水平杆高差不得大于±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