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6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6 古今词义的异同

於基本詞彙。如
《說文》 《新華字典》
埃 塵也
灰塵
嘗 口味之也
辨別滋味
澄 清也
水清
69
4
複音詞也不乏用例。如“芍藥”、“梧桐”、 “鳳凰”、“窈窕”、“逍遙”等。《詩經》 中就有了。
這類詞是漢語詞彙中最穩定的部分,正是這 類詞與發展緩慢的語法結構一起,保證了語 言的穩定性。
《詩經·豳風·七月》:“言私其豵,獻 豜於公。”
豨xī,[野]豬;大豬。
69
9
D.羊: 羜zhù:出生五個月的小羊。 《本草綱目·獸部·羊》:“時珍曰:
羊子曰羔,羔五月曰羜,”
69
10
(三)詞義有了變化的詞
1.古今詞義迥然不同的。 (1)該
A.招具該備,永嘯呼些。(《楚辭·招 魂》)
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 廉士。”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都是些 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 來。” 《新華字典》:主食外的食品。
69
22
(3)醒
A.《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 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B.《楚辭·漁父》:“世人皆醉我獨醒。”
古代的官職:丞,里正,封人,三公,車右, 執金吾。
古代的祭祀活動:祠,礿,禪,社,祓。 古代的刑罰制度:刖,臏,劓,黥,大辟。 古代的器物:簞,干,爵。 (盾,自關而東或謂之干。——《方言》九) 古代的名称:太監,妃子,員外。
69
7
(2)區別詞的消亡。
古代需要區別的事物,用不同的詞來記錄, 後代不需要區別,這些詞也就從語言中消失 了。
本指由酒醉的狀態恢复到正常狀態。也即 “醒酒”。
後來詞義擴大,除“醒酒”外, “睡醒”、 “清醒”等由不清醒狀態恢復到清醒的狀 態都叫“醒”。
69
23
(4)涯
A.《尚書·微子》:“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B.孟郊《病客吟》:“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
——涯:本義指水邊。《說文》:“涯,水邊
B.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 各善一節。(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録 序》)
——完備
69
11
思考
①《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 供其乏困。”
②《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 ‘我決(xuè)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 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③成語“揭竿而起”。
69
12
2.古今詞義同中有異
聽。” ④《左傳·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⑤《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69
16
二、古今詞義的發展和變化
上節談及的引申和更替,是古今詞 義變化的一種情形。當然詞義的發 展變化還不僅限於此,這一節我們 具體來看看詞義變化的情況。
69
17
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幾種情形
(1) 愛 A. 《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 B.《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
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趙岐注: “愛,嗇也。”
69
13
(2)訪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
二年》) ——諮詢 (3)去 孟子去齊。(《孟子·公孫醜》) ——離開
69
14
(4)敵國
1. 詞義的範圍變化 2. 詞義的感情色彩 3. 詞義的輕重
69
18
(一)詞義範圍的差異
1.詞義的擴大 2.詞義的縮小 3.詞義的轉移
69
19
1.詞義的擴大
詞義的擴大是指詞從原義發展到新義,所 代表的概念由下位概念變成了上位概念, 內涵進一步抽象概括,外延則相應地進一 步地擴大,原義所代表的事物僅成了新義 所代表的事物中的一類。變化突出的特徵 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69
20
(1)皮
A.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詩·鄘風·相 鼠》)
B.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 四年》)
——自然的、帶毛的、獸類的皮
“皮”的詞義擴大,不管帶毛的不帶毛的, 只要是事物的外表,都可以稱之為“皮”。
69
21
(2)菜
《國語·楚語下》:“庶人食菜,祀以魚。” 《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某為太守,居常不
也。”
C.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 若比鄰。”
D.《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 有涯隨無涯,殆矣。”
——後又擴大到天邊、盡處的意思。
69
24
思考:
①理 《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
A.鬍鬚,根據長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名稱: “須”, “髭”, “髯”。
B.牛的各種名稱:犙(sān三歲的牛),牭 (sì四歲的牛),犕(bèi八歲的牛);“牯” (ɡǔ,母牛),“特”(公牛);“犉” (rún身長七尺的牛。泛指大牛。)
69
8
C.各類豬的稱呼: 豯xī,三個月小豬。 豵zòng,豕生六月曰豵。 豣jiān,三歲豬。
A.凡公女嫁於敵國……(《左傳·桓公三 年》)
B.《戰國策·秦策五》:“秦人援魏以拒楚, 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複戰 也。”
——地位或勢力相等。
《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尹以告, 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敵國,位敵 也。”
69
15
思考: ①《琵琶行》:“如聽仙樂耳暫明。” ②《左傳·宣公二年》:“宣公驟諫。” ③《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時時睡,弗
69
5
(二)已經消亡的舊詞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 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 僚臣僕,僕臣台。 (《左傳·昭公七 年》》)
其中“皂、輿、隸、僚、僕、台”等表示 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
69
6
(1)歷史詞的消亡
語言中有些詞因社會的變化而消失了,成了死 詞。如:
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一)
一、古今詞義異同的基本情況
(一)古今沒有變化的詞 (二)已經消亡的舊詞 (三)詞義有了變化的詞
69
2
(一)古今沒有變化的詞
主要是基本詞彙: 自然現象:天、地、日、月、星、山、水、
火、風、雨、冰、雪。 方位詞:上、下、東、西。 肢體名稱:心、手、頭、眉、耳。 動物名稱:牛、馬、羊。 數詞: 一、五、千。 動詞及性質形容詞等:哭、笑;大、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