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17(含答案解析)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17(含答案解析)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晌.午(xiǎnɡ)门槛.(kǎn)震悚.(shù)气冲斗.牛(dòu)B.商酌.(zhuó)儒.家(rú)修葺.(qì)心有灵犀.(xī)C.迸.溅(bìnɡ)忏.悔(qiān)毋.宁(wù)颠沛.流离(fèi)D.炽.热(zhì)遨.游(áo)点缀.(zhuì)深恶.痛疾(è)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选聘滞笨渺小鞠躬尽萃B.婉转繁锁茏罩目不窥园C.烦躁狂澜陡峭如释重负D.班斓取缔稠密忧心冲冲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我看到几位老爷爷在文昌公园练太极,不禁赞叹:真是血气方刚....啊!B.市民秩序井然....地上下公交车,这也成为印江县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养老制度全面改革的消息虽说姗姗来迟....,但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D.他能在学校篮球运动会上入选最佳价值球员,是当之无愧....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县团委开展“我为母亲河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治理印江河”不只是政府的事,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积极参与。

C.他工作能力强,担任学生会主席这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B.参观严寅亮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C.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D.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离他都不会再远。

6.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长与〈三海经〉》——鲁迅——现代——《朝花夕拾》B.《孙权劝学》——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C.《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英国——《夺取南极的斗争》D.《最苦与最乐》——梁启超——现代——《饮冰室合集》7.下列关于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一项是()A.《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

其中的科学幻想大部分已变成了现实,因此凡尔纳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在凡尔纳的笔下,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泰坦尼克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小说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C.《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记叙了主人公哈利和朋友被迫流亡在外,一起寻找并销毁魂器,最终与黑魔王伏地魔展开惊心动魄较量的故事。

D.在名著阅读时,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有圈点批注、快速阅读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河中石兽》,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阅.十余岁(经过,经历)B.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学科)C.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D.竟.不可得(终了,最后)9.下列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反激之.力A.何陋之.有B.水陆草木之.花C.以我酌油知之.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意料之中的结局,从而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C.老河兵能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D.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

⑵众服为确论。

三、句子默写12.古诗文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5)《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阅读《已亥杂诗》完成下列各题。

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14.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解释这两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五、综合性学习15.综合性学习某中学为了培养师生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习惯,提高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水平,开展了“有错必纠,啄木鸟在行动”活动。

作为学校的一员,请你参与:⑴广告传播中,用谐音乱改成语已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请你仿照例子还原下列广告中成语的真面目。

例:某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贤妻良母某眼镜广告:一明惊人某胃药广告:无胃不治某摩托车广告:乐在骑中某蚊香广告:默默无蚊⑵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

六、现代文阅读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类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带着一些感慨说:“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有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句,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她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成“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是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礼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③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致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绝不放松。

还记得五十年代中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

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惯。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6.段①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请分析段①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宣扬朦胧:顺势朦胧:18.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19.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的?20.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七、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云还没有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

风带着流星雨,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待点什么。

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连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那是地,那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

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的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块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在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