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第三节常见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对于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观察其实有着真实性评价(authenticassessment)的优势,让观察者能通过实际行为脉络的记录与感受,深人地了解幼儿行为发源由与各项影响因素的介入情形。

在研究或教学现场应用行为观察,其主要功能可归结为以下五点:(林惠雅,1990:5—10)一、观察是产生假设或概念的一种方法,是发现过程的重要部分;二、是一种回答特别问题的方法;三、是比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更能搜集到较为真实的行为及事件的场景;四、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的行为;五、仔细地观察与记录,将有益于教师进行评定。

为期真实地掌握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进而提供丰富的信息以供研究与教学改进之参考,幼教老师除了考虑观察目的之性质外,也必须检视自己的能力、可取得的资源、时间的限制,以及对于被观察者的可能影响等因素,择定适当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以期发挥行为观察的具体成效。

本节旨在介绍常见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

如前所述,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受到不同范式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假定与实施方式;本节将概要地说明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内涵与可能的优、缺点,如欲深人地了解各种观察与记录方法的实施内容,可参见后续专章介绍。

一、常见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斯利(Slee,1986:30)认为,直接观察(directobservation)是最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观察对象在特定情境下表现的策略。

归纳相关研究与实务经验,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六:婴儿传记(babybiography)、轶事记录(anecdotalrecord)、典型行为描述(specimendescription)、事件取样(eventsampling)、时间取样(timesampling),以及评定量表(ratingscale)等。

兹就前述观察与记录方法概介如下:(Borich,1994:66—94;Martin,1999:118—174;Slee,1986:30—59)(一)婴儿传记最早出现的观察形式是父母观察子女所作的日记记录。

此等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化的记录形式,对记录时间与观察行为等都有预先的规划。

婴儿传记法其实有着定性研究的特性,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很容易加入自己的观点或感想,甚至对于幼儿的发展会提出一些疑问与好奇加入后续的互动中,并观察互动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上,婴儿传记有助于了解观察行为随着时间流逝的发展情形,甚至可以提供观察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的任何变化细节,有助于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复杂程度;通过此等复杂程度的了解,有时候也能对于幼儿发展提出一些重要的假定与疑问,协助前述问题顺利解决。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由于是个别发展情形的记录,观察结果的普遍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次,这种形式耗时并需要持续的耐力,对于观察者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再者,针对个案的观察,特别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亲密关系时,观察较难免除偏见,甚至难将观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分解与诠释。

(二)轶事记录轶事记录与婴儿传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怎么关注个别幼儿,记录焦点是普遍出现的行为与口语回应。

此种观察记录偏向叙述性方式,记录的焦点是情境里出现的重要或突发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可能与后续某些重要的结果有所关联。

由于描述的是特定行为的表现情况,不需就观察对象所有行为进行详细描述,故实际应用轶事记录时,观察者的敏锐度相当重要,必须在当下区辨观察行为并进行记录。

在实际应用上,轶事记录可以方便地应用在任何情境中,不需事先预定记录行为甚至订有严谨的分类界定;其次,由于轶事记录可针对特定行为进行详尽描述,有时能有助于针对幼儿发展提出一些重要的假定与疑问,协助前述问题顺利地解决。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轶事记录与婴儿传记一样,都耗时且需要观察者拥有相当程度的耐力;其次,在重视观察者敏锐度的同时,为维持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

(三)典型行为描述所谓典型行为描述,是观察者针对观察对象持续出现的行为,尽可能充分地描述发生的行为样貌、发生时的情境背景,以及行为发生时的所有参与人员等。

典型行为描述主要针对发生在自然情境的行为,观察者要避免干扰观察对象,充分地描述观察行为及其所有的背景因素,以利后续对行为的解释与分析。

在实际应用上,典型行为描述能提供丰富且复杂的行为记录资料,此种记录方法可不需特殊的仪器设备,呈现自然情境中的行为信息,记录的信息可以随时查阅,有益于短时间内形成对于观察行为的理解。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典型行为描述依旧是项耗时且耗费精力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且如同轶事记录一般,在建立观察与记录的信、效度方面,仍需付出大量的努力。

(四)事件取样事件取样是用来分析连续行为的一种观察与记录方法,观察者在特定时间将焦点置于特定的观察行为,对行为进行完整描述。

观察行为必须事先界定清楚,甚至观察与记录的实施步骤也可以进行事前的系统规划,以便顺利实施。

常见的事件取样可针对幼儿个案进行观察,也可以同时针对数名幼儿的事件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

在实际应用上,事件取样必须将观察与记录的焦点置于下述方面:1.次数行为发生的次数。

2.期间行为持续的时间始末。

3.因果促发行为产生的因素。

4.重要程度行为被认为重要或需要引发关注的程度。

事件取样在应用上能保有观察行为与情境的完整性,相较于前述观察与记录方法,其经济与便利程度更佳;随着取样方式的改变,此种方法也可以有多元的变化,更符合观察者的需求。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事件取样相对缺少观察行为的描述性资料;其次,取样必须将连续的情境分成不同的个别单位;再次,此种方法需要观察者的判断介入,许多行为可能囿于观察者偏见而未列入记录;最后,所谓取样必须仰赖行为的重复出现,未能重复出现的行为便无法成为取样的对象。

(五)时间取样时间取样是在预先设定的时间范围中,观察并记录特定的行为表现的方法。

此种方法可用来观察与记录一名或同时针对多名幼儿,在时间取样的规划上,可以采取规律性的时间取样或随机性的时间取样等不同方式,针对取样时间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

在实际应用上,时间取样是一种有效率且省时的观察与记录方法,它能提供行为出现的数量信息,所得的记录结果拥有统计上的代表性;此外,它可以提供较长一段时间的行为检视信息,对于长期的行为产生,可以提供更充裕的信息。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由于时间取样最好用在观察经常出现的行为上,不常出现的行为则可能被忽略;其次,囿于取样的时间,必须将连续的行为切割成事先规划的时间单位;最后,此种方法较缺乏定性的记录结果,在缺乏背景信息的情况下,观察行为可能受到错误全释。

(六)评定量表评定量表法是由观察者设计一种独特的数字或描述价值的工具,以用来记录观察行为的一种方法。

最简单的评定量表可以使用检核表式的项目问卷,搜集观察对象在各项目的回应或表现情形;评定量表也可以使用连续评定、次序评定、行为程度的选择,或是用图及表的方式呈现;更复杂的,可以制定评定表现等级或技巧熟练程度的标准,在评定的难度上显得更高。

最后,这些评定的结果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后需合计得分,用以作为推论与分析行为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上,设计与使用的便利性是评定量表法最大的优势,观察者需最小程度的训练便能具体实施,且同时可以用来记录多种观察行为的表现,特别适用于评定观察行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稳定性,且能很快地提供有关观察对象的大量信息。

在应用的可能缺点方面,评定项目的效度值得关注,且表格内通常少有背景信息,这将影响关于观察行为的理解;其次,评定者通常不需受到严格的训练,但解读与分析评定量表的结果却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解读时也需要评定者的判断,且觅妥兼具前述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评定者将有一定难度,不得不慎;再次,观察者的偏见不易察觉,前述偏见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评定结果;最后,评定量表的设计可能影响给分,评定者有避免给予极端分数的倾向等因素,都是此种方法必须克服的困难。

二、记录的形式与策略记录形式影响记录资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而记录策略将影响记录资料的有效性与适当程度,两者的重要性均不容小觑。

兹将记录的形式与策略分项说明如下:(一)记录的形式一般而言,记录形式与所采取的方法有关;另一方面,观察者在考虑行为特性、观察对象的反应、记录呈现的多元性、行为解释的丰富性,以及观察者拥有的资源特性与可能限制等因素后,对于拟采取的记录形式将有所取舍。

就记录形式而言,常见有四类,兹简要地就各项记录形式的内涵及使用的优点与限制等,分项说明如下(Slee,1986:75—82);读者若要进一步参考实例,可参见后续各专章的实例说明。

1.检核表检核表(checklist)在幼儿行为观察的相关研究中广获使用,教师在教学现场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也常使用它。

所谓的检核表法,通常是在实际观察前即备妥记录表格,表格内容通常包括观察行为、观察行为的类别,以及记录的时间等。

此类表格主要是观察事先备妥、已考虑确切的观察行为与记录方式等,记录的便利性颇佳。

对于记录者而言,应于观察前先行了解观察行为的内涵与分类的标准,并决定适当的记录方法,以利观察与记录的实施。

在实际应用上,检核表法已有相当长的使用历史,在经验的积累方面颇为丰硕。

此外,实际的观察与记录者不一定要拥有丰富的观察经验即可应用,表格的设计容易且方便实施,倘使观察者对于电子仪器设备(如录音、录影等)的使用缺乏自信,检核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在应用的缺点方面,检核表的设计已限制了可能观察与记录的行为数量,这对于理解观察行为的全貌,或许有着关键的影响。

其次,此等方式较难观察行为的连续性发展,对于理解行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难以提供完整的信息。

再者,在记录的过程中,观察者为了立即记录,必然有部分耽搁致使无法连续地观察,在观察的信度方面将有所减损。

最后,观察的行为表现若超越事先决定的观察行为与分类,常不见于检核表的记录中,但此等行为对于理解预先规划观察行为的全貌,有时也存在关键性影响。

2.录音记录录音记录(taperecorder)用来搜集观察行为的连续性声音资料,有别于昔日以文字为主的记录方式,由于录音记录是真实情境的实况呈现,搜集的信息没有预先设定范围,有时可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对于幼儿行为的理解常可提供更多的助益。

为利于分析,录音记录的结果必须经过文字转录,由于录音内容可同时接收观察情境中的各项声音信息,虽然观察者可于事后进行转录,但文字转录的工作通常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并且需有精确的记录,方可还原观察行为的全貌。

在实际应用上,录音记录所需成本低廉,可以比文字记录更快速地记录观察情境的信息,且不需打断观察者对于行为的关注。

在实际观察过程中,录音设备也可轻易地随着观察行为与情境的转变进行调整,不仅便于观察者的实施,也可确保充分地掌握所需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