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欣赏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感受名人的心情,欣赏名作的境界。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背景介绍(1)《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2)《春望》背景:安史之乱把长安城烧杀抢虐得几乎成为一堆废墟,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

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3.字音字形迢.迢(tiáo)擢.素手(zhuó)札.札(zhá)机杼.(zhù) 脉脉..(mò mò) 一水间.(jiàn)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4.积累文言字词(1)迢迢..牵牛星(遥远)(2)纤纤擢素.手(白皙)(3)泣涕零.如雨(落)(4)盈盈一水间.(隔)(5)仍怜.故乡水(爱)(6)国.破山河在(国都)(7)恨.别鸟惊心(遗憾)(8)烽火..连三月(战火)5.划分朗读停顿,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大意明确: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迢迢牵牛星》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三个层次:1—2句为第一层次,描绘了牵牛星、织女星的方位和形象;3—6句为第二层次,写织女的劳动生活和心情;7—10句为第三层次,揭示故事的悲剧意义,抒写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2.这首诗歌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目的?明确: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

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

3.试分析这首诗运用叠字的艺术表现力。

明确:诗中运用了六个叠字形容词:“迢迢”写出了距离之远,“皎皎”写出了星光之亮,“纤纤”写出了素手之修美,“札札”写出了织布之繁忙,“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浅,“脉脉”写出了人之含情。

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

(二)探究《渡荆门送别》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

那飘荡在碧空中的朵朵彩云,忽而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结合尾联来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两字用得极好,请你进行品析。

明确:“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三)探究《春望》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颈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3.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四、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第一、二句:天上情景(景)第三至第六句:织女悲苦(由景及人)第七、八句:河汉相隔(由景及情)第九、十句:相爱受阻(人情景相融)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旅程(叙事)颔联万里长江图(远景、描写)颈联明月海楼相接(近景、描写)尾联思念故乡(点题、抒情)情景相融春望首联:国破城春草木颔联:花溅泪鸟惊心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不胜簪感时忧国念家悲己五、课外拓展从以上所学的诗歌中,任选两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成一幅画面。

示例:所选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描述: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忧国思家而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了。

他不住地摇头叹息:“国家破败,我也老了啊……”第二课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学会欣赏名句。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

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

让我们一起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字音字形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锦衾薄..(qīn)(bó)狐裘.(qiú) 瀚.海(hàn) 风掣.红旗(chè)阑.干(lán) 羌.笛(qiāng)路转溪桥忽见.(xiàn)3.划分朗读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诗意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三、合作探究(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朗读全诗,说说应当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

前10句为第一层:从不同角度咏雪。

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5—8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句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做铺垫。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明确:四幅画面的内容:(1)八月飞雪苦寒图;(2)军营饯别奇寒图;(3)东门惜别惆怅图;(4)别后雪地思乡图。

3.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四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

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4.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明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5.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学习《西江月》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明确:声音有:鹊啼、蝉鸣、人声、蛙叫。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写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明确: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就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店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调动了人的嗅觉和听觉写景,点出了季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