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点: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
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
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
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
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
系。
()特点: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
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
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产权:()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内容:包括所有权及其
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基本特征: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产权制度:()定义: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关系: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
济的约束关系。
()特征: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
型特征。
.生产方式:()定义: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内容: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
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他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体现为所有制和分配
方式,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
经济制度有稳定性。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经济运行层面。
具有补稳定性,以及相对
独立性与差异性。
二者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其中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直接联系,使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制度创新式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
演
进。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先进社会生产力:指那些找我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以生产工具为代表。
实现先进生产力有个途径:科技、现代化、产业升级。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
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象形式。
.价值: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的价值是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