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国书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秦汉时代中国绘画的早期--秦汉绘画秦汉时代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
庭院建筑图东汉墓室壁画。
画面展示鸟瞰建筑组群。
由若干四合院围拢的中心院落,有堂阁、廊谢及甬道。
层层叠进,建筑群落后部瞑望楼,装置相风鸟和测风旗。
建筑比例准确,透视技法熟练。
二桃杀三士图西汉墓室壁画。
分三组描绘:右侧一组绘三壮士,右边愤然按剑者为古冶子,居中怒目举臂者为公孙接,左边俯身放桃于几者为田开疆。
表现田开疆取桃又返的情节;中央一组绘五人:身材伟岸面右而立者为景公,隔几拥旌者为赠桃人;左侧一组亦绘五人,左起第二身材矮小者为晏婴画面线描简练肯定,人物形象生动。
此墓据考证建于西汉元成时期,反映西汉中期绘画面貌。
天象图西汉墓室壁画。
在圆形苍穹内,居中绘太阳、月亮,流云、仙鹤飘舞其间。
二十八宿与四神组成的星图环绕圆环边缘。
星座用白色平涂、黑线勾边框,星与星之间用黑色直线相连。
日月、四神等用石青、石绿、朱砂、群青等色,背景用黄色。
用笔流畅,色彩和谐。
如此较为完整的星象图尚属首次发现。
句芒、耨收图新莽墓室壁画。
左幅人面鸟身,头戴冠授,作昂首奋进状。
右幅人面虎身,肩胛处生羽翼,共戴冠系。
两像与山海经之海外东京及海外西经所载东方句芒与司日之神耨收像相似。
故发掘者定名为句芒、耨收像。
两像以墨线勾勒,鸟身施朱砂、石绿;虎之颈、背、尾、冀以朱黄平徐,腹、爪敷白粉。
色泽鲜明,线描流畅,使得画面充满热烈、流动飞舞效果。
三国魏晋南北朝魏晋在思想文化领域,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期间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蜕变出来,形成了真,行,今草书体.真,行,今草在士大夫中形成了普遍的风尚,作为雅俗的分野标准.庄园生活图卷东晋纸画,描绘墓主人生活的壁画在墓室中多有发现,但纸画却是首次得见。
在这幅仅长1米的画面上,描绘墓主人生活的情景,画中一座帷帘轻垂的凉亭下,坐着身穿袍服、纳扇乘凉的墓主人,神态悠闲。
该画笔法质朴单纯,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娄叡墓出行图北齐壁画,设色,出行图绘于墓道西壁中栏。
画面有八人三马,表现北齐贵族外出时部从簇拥的喧赫声势。
构图紧凑,人物神情并具。
王羲之寒切帖卷唐人勾填本。
纸本,有乌丝栏。
草书五行,五十字。
笔墨斑斓,精神奕奕。
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
宋绍兴府,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李霨等收藏。
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
列女仁智图卷传为晋顾恺之作。
绢本,设色,此图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著名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
无款印。
图中人物衣饰采用高古游丝描,笔法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只勾勒染色而无皴擦,其形态与画史中"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及画树似"伸臂布指"的记裁相吻合。
陆机平复帖卷西晋陆机书.纸本,草书,九行,八十四字。
书法朴拙,用秃体,结体仍近章草名。
反映了章草向今草发展演变的趋势,近年出土的汉晋墨迹多有类此。
隋唐时代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基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隋唐统一,唐代书法在社会上呈现相当普及的局面.隋代书法和初唐四家隋代统一,南北各地书法得以交流融会,书风上承交朝而又摆脱了前代粗犷险逸,变为工整端正丽,并逐渐趋向规范.挥扇仕女图卷高闲千字文卷徐敏行墓出游图李贤墓宫女图孙位高逸图卷阎立本步辇图卷宋代绘画宋代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崇尚天真清新的风格。
真正建立宋代书法独特面貌而最体现高度成就的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将此四人称为"宋代四家"。
南宋书法大都跳不出黄庭坚,米芾的藩篱,其成就远不及北宋,缺少领一代风骚具有深远影响的书法家。
六骏图题跋赵秉文行书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跋金赵秉文书。
纸本。
行书题赵霖所画《天闲六骏图》。
款署"庚辰七月望日",是年作者六十二岁。
书法纵逸酣畅,古朴自然。
金元好问云:"闲闲公书如本色头陀,学至无学,横说竖说,无非般若。
"此件为赵秉文书法佳作。
幅上钤"吴简"朱圆方印,"马"字肖形印一方。
《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行书宏斋帖卷纵39.2厘米,横149.9厘米南宋文天祥书。
纸本。
此为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
帖中颇多忧国之言,且书法劲秀,不特以人重也。
卷后有明李时勉,清永瑆、绵亿、李瑞棻、朱益藩题跋。
曾经明项元汴,清卞永誉、永瑆等人鉴藏。
《珊瑚网书跋》、《平生壮观》、《墨缘汇观》著录。
现藏故宫博物院行书自书诗卷南宋赵孟坚书。
纸本。
行书八十二行,自录旧作诗五首。
此卷间架紧密,行次相顾得势,锋颖秀挺不羁,别饶佳趣。
自署书于"宝佑甲寅",即宝佑二年?(125年),是他五十六岁时所写。
卷后有赵孟葆及元苏大年等践。
曾经明吴帧,清梁清标。
安歧、清内府,近人周鸿孙等收藏。
《大观录》、《墨缘汇现》、《辛丑销夏记》等书著录。
现藏上海博物馆待漏院记卷南宋张即之书。
纸本。
所书系北宋王禹撰"待漏院记"一篇。
此卷字大如碗口,字体结构严谨,体态俊美,用笔粗壮雄健,取法于颜真卿,然中锋、侧锋交替使用,有方劲古拙、斩钉截铁之感。
此卷虽无作者款印,但从字卷的风格看,显为张即之的手笔无疑。
卷后另纸有明吴宽、李东阳题跋,对张即之的书法作了评价。
卷前有清人王芝林所录《待漏院记》全文刻石拓片。
曾经近人吴湖帆收藏。
杨婕妤百花图卷传南宋杨妹子作。
绢本。
工笔设色。
画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宫槐、莲桃、灵芝等各种花卉十四种,另有天空、红日、祥云三种,计十七段,每段各有题咏。
画风为南宋院体,设色妍丽,画法简练。
景物用马远法,花卉取马麟画法。
小楷诗题,字书严谨娟秀,妩媚多姿。
画卷前有作者题诗。
卷后明人题跋。
清梁清标、清内府,近人张伯驹收藏。
《石渠宝笈初编》、《书画记》、《丛碧书画录》著录。
薇亭小憩图赵大亨薇亭小憩图纨扇南宋赵大亨作。
绢本。
设色。
画山峰脚下庭院景物,界画凉亭,两棵挺健的紫薇树,叶茂花繁,玲珑石点缀其间,亭中一人床上休息,幽静凉适,清旷之气超出尘表。
石面上作者行书"赵大亨画"款。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雪山行旅图轴南宋刘松年作。
绢本。
设色。
图中山白雪皑皑,映衬秋霜红叶丛树,分外妖娆,林中房舍既然隐现,绕村水面,一舟泊于岸边。
岸渚溪桥,行旅者不畏严寒,踏雪而行。
全画用笔工细,人物面貌高古,神态刻划入微。
房舍以界画笔法为之,工整严谨。
山体巍峨,富有气势。
画面左侧下端山石署有"刘松年画"四字款。
雪山行旅图轴南宋马和之作。
绢本。
设色。
画面月兔东升,激流若响,岸边老树摇曳落叶,一人席地坐虎皮之上,临流独饮遐思,旁立一童子侍候。
无款印。
左上方赵孟頫行书"白沙留月色,绿柳助秋声"五言诗句,这一完美的概括,更增加了诗情画意。
此图的画风,与《唐风图》一致,极富生活气息。
上钤有项元汴、文石收藏印记。
清高宗弘历行书七方诗对题:"散坐坡陀满意情,静晞月色聆秋声。
谁为能者谁所者,四句金刚概七情。
"下钤"意在笔先"印。
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枇杷山鸟图南宋林椿作。
绢本。
设色。
枇杷枝头,硕果累累。
一小鸟栖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的小昆虫。
笔法精细,小鸟生动有神,果、叶描摹细致,具有宋画精密的特点。
曾经清宋荤、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元代绘画八花图云横秀岭图鹊华秋色图平林远山图老子像人骑图清代绘画菊石雁来红轴设色花卉册仕女图册水册刘源像轴竹溪读易图轴虞山十景图册西山卧游图轴现代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
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
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