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2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

鄄城县中医医院妇产科盆腔炎(N73.901)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度)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院本科实际,总结近两年应用情况,制定本方案一、概述: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

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

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二、诊断:中医诊断:盆腔炎N73.901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

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

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5)气虚血瘀证: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1、湿热瘀结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盆腔炎1号方(科内经验方):银花20g,蒲公英15g,连翘15g,牛蒡子15g枳壳10g,当归15,赤芍15g,苍术12g,黄柏12g,薏苡仁24g,冬瓜仁21g川牛膝15g,生蒲黄20g,制乳没各6g。

加减:下腹疼痛甚酌加延胡索20g,炒川楝子10 g,荔枝核15g;腰骶胀痛明显酌加怀牛膝15g,川续断15g;带下量多色黄酌加贯众15g,土茯苓15g;形成盆腔包块者酌加三棱15g,莪术15g,连翘20g。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的功效。

适用于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所出现的腰腹疼痛,带下异常等症。

口服,1 次2 粒,1 日3 次,14 天为1 疗程。

连续治疗1~2 个疗程。

2、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15g、川芎10g、五灵脂1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2g、赤芍12g、乌药10g、玄胡索10g、甘草6g、香附10g、枳壳6g。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5g、生地10g、川芎10g、赤芍12g、牛膝10g桔梗6g、柴胡10g、枳壳6g、甘草6g。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

功效活血化瘀消癥,一次3粒,一日3次。

经期停服。

疗程3个月。

3、寒湿瘀滞证: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小茴香6g、干姜6g、延胡索10g、当归15g、川芎10g、肉桂5g、赤芍12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制没药6g、桂枝6g、茯苓12g、丹皮12g、桃仁10g。

4、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杜仲15g、川续断15g、桑寄生15g、生蒲黄10g、五灵脂、川牛膝10g、大血藤20g、没药6g、延胡索10g、丹参15g、三棱10g、川芎10g。

带下量多者: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

白术15g、巴戟天15g、补骨脂15g、肉苁蓉15g、党参15g、杜仲10g、莲肉12g、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10g、川续断15g。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山药15g、知母10g、三棱10g、莪术10g、鸡内金12g、川芎10g、当归15g、丹参15g、广木香6g。

(二)外治法:1、直肠给药:①妇科灌肠液:红藤30g,,败酱草30,苦参20g鱼腥草15g,没药15g,丹参20g,具有清热解毒除湿,行气活血止痛,消癥散结的功效。

用于盆腔炎属气滞血瘀、湿热瘀结证者。

用法:水煎浓缩200ml 灌肛,每次100ml,温度40℃左右,保留2个小时以上,灌肠前嘱病人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 ㎝。

从经净后开始用药,每日1 次,以14 天为1 个疗程,一个月用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经期停用。

②中药直肠栓剂:康复消炎栓,用于盆腔炎湿热瘀结证者。

用法:直肠给药,1 粒,每日1~2 次,以14 天为1 个疗程,一个月用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经期停用。

2、中药封包外敷:以白色棉布缝制成大小适中的布袋,装入药物组成:败酱草30g,鸡血藤30g,丹参30g,赤芍30g,乳香20g,没药20g,透骨草60g,苍术30g,白芷30g,三棱30g,莪术30g,连翘30g。

首次以温水浸湿后,隔水蒸40~60 分钟,乘热敷下腹部或腰骶部30 分钟(封包下垫毛巾1~2 张,上罩塑料袋,随着温度下降逐渐拆除),每日 1 次,治疗后药包夏日放入冰箱,冬日放在干燥通风处。

此后每日隔水蒸20~30 分钟同法再使用,每个药包可用5 次。

每日1 次,以14 天为1 个疗程,一个月用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经期停用。

3、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三)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和灸、隔盐灸,隔姜灸等疗法。

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1、急性盆腔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应彻底、及时,以防转为慢性。

应用抗生素应足量、有效,如高热不退、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

治疗应彻底、及时。

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

2、热毒炽盛、邪人营血或热人心包可急服安宫牛黄丸,参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原则积极治疗。

3、治疗期间应注意发热、腹痛、带下、实验室检查及盆腔体征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保持外阴、阴道清洁防止反复交叉感染。

注意经期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预防炎症蔓延,继发盆腔炎。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盆腔炎复发和促迸盆腔炎消退。

本病急性期为妇科危重病,须彻底治疗。

本病慢性期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五、疗效评价:中医治疗效果:盆腔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我科每年诊治患者千余人次。

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目前采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中成药口服、中药直肠给药、外敷等。

根据盆腔炎的不同证型,治疗的方案各有侧重,形成了二、三联疗法。

上述综合治疗方案是我科在多年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我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内外合治、多途径给药治疗形成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缓解盆腔疼痛、改善局部或全身症状有明显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临床愈显率达70%以上。

(二)消散盆腔炎性包快:包块形成后,增加了治疗难度。

我科该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减轻和消除盆腔粘连,消散盆腔炎性包块有较好疗效。

我院应用盆腔炎1号方口服治疗盆腔炎取得确切临床疗效,临床应用数十年,具有清热燥湿,活血消肿之功,适用于盆腔炎属于湿热瘀结证者,近年来治疗盆腔炎患者近500 余例,临床疗效满意,特别是在消散盆腔炎性包块,改善带下量多色黄、盆腔疼痛等症方面疗效突出,愈显率在65%以上,有效率在90%以上。

此外,我院利用中药直肠给药治疗盆腔疾病的优势,研制了中药妇科灌肠液,在缓解盆腔疼痛、消散炎性包块方面疗效显著。

妇科灌肠液治疗慢性盆腔炎60余例临床观察,愈显率为73.3%,总有效率为96.7%。

(三)改善盆腔粘连状况:盆腔炎由于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引起广泛的盆腔粘连。

明显增加不孕症和异位妊娠发生的风险。

本治疗方案多途径综合给药,对软化盆腔结缔组织,有较好效果,改善盆腔粘连有待进一步观察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