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八校第三次联考理综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2.下列有关细胞的生长与增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体细胞增殖的唯一方式是有丝分裂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均相同C.细胞核中DNA的含量相对稳定是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因素之一D.显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的一个视野,往往看不全细胞周期各时期的图像3.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实验时,可依次向待测样液中加入甲液和乙液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确定染色体加倍的适宜温度C.设计探究实验时,自变量的设置应考虑周全,而无关变量可忽略不计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4.囊性纤维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中缺失三个相邻碱基,使控制合成的跨膜蛋白CFTR缺少一个苯丙氨酸。
CFTR改变后,其转运Cl-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肺部黏液增多、细菌繁殖。
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CFTR蛋白转运Cl-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该致病基因中缺失的3个碱基构成了一个密码子C.合成CFTR蛋白经历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肽链的盘曲、折叠过程.D.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5.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C.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6.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一B种动物一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头。
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 .若C 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内,甲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C .在A 种植物一B 种动物一C 种动物食物链中,A 的同化量是B 的同化量的10 - 20倍D .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 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 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 27.右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SO 2和N x O y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B .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C .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变性D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8.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正确的是A .室温下,1 L pH =13的NaOH 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 -数目为0.1N AB .2.0gH 218O 与D 216O 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 AC .50ml 12mol/L 盐酸与足量MnO 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D .常温常压下,4.4g 乙醛所含σ键数目为0.7N A9.如图是某研究小组采用电解法处理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 2S 废气的工艺流程。
该方法对H 2S 的吸收率达99%以上,并可制取H 2和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吸收H 2S 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H 2S =Fe 2++S↓+2H +B .电解过程中的阳极反应主要为2Cl --2e -=Cl 2↑C .实验室可用点燃充分燃烧的方法消除H 2S 污染D .该工艺流程体现绿色化学思想10.10月5日,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从植物黄花蒿茎 叶中提取的,其结构简式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的分子式为C 15H 2205B.青蒿素易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C. 青蒿素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水解反应D.它在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FeCl 3溶液 S 滤液 H 2 X 吸收H 2S 过滤 电解11.电浮选凝聚法是工业上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即保持污水的pH在5.0~6.0之间,通过电解生成Fe(OH)3胶体,Fe(OH)3胶体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水中的污物而使其沉淀下来,起到净水的作用,其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为增强污水的导电能力,可向污水中加入适量乙醇C.根据图示,物质A为CO2D.甲烷燃料电池中CO32—向空气一极移动12.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A 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生成白色沉淀结合H+的能力:CO32-<AlO2-B 常温下,相同的铝片分别投入足量的稀、浓硫酸中浓硫酸中铝片先溶解完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C 向2mL 2%的CuSO4溶液中加入0.5mL 1%的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几滴有机试剂X的溶液,加热未出现砖红色沉淀有机试剂X中不含醛基D 2mL 0.1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0.1mol/L的MgCl2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的FeCl3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红褐色沉淀溶解度:Mg(OH)2>Fe(OH)313.常温下,现有0.1mol/L的NH4HCO3溶液,pH=7.8.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溶液的pH=9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c(NH4+)>c(HCO3﹣)>c(NH3.H2O)>c(CO32﹣)B.NH4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守恒关系:c(NH4+)+c(NH3.H2O)+c(H+)=c(OH﹣)+2c(CO32﹣)+c(H2CO3)C.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时NH4+和HCO3﹣浓度逐渐减小D.通过分析可知常温下K b(NH3.H2O)>K a1(H2CO3)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我国古代力学的发展较为完善。
例如,《淮南子》中记载“物之功,动而有益,则损随之”。
这里的“功”已初步具备现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下列单位分别是四位同学用来表示功的单位,其中正确的是( )A 、N ·m ·s -1B 、kg ·m 2·s -2C 、C ·V ·sD 、V ·Ω·s15.有一理想变压器,副线圈所接电路如图所示,灯L 1、L 2为规格相同的两只小灯泡。
当S 断开时,灯L 1正常发光。
S 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灯L 1、L 2都能正常发光B .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减小C .原、副线圈的电流比增大D .电阻R 消耗的功率增大16.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线下面分别悬挂两个小球,细线上端固定在同一点,若两个小球以相同的角速度,绕共同的竖直轴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两个摆球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17. 在某星球表面以韧速度v o 竖直上抛一个物体,若物体只受该星球引力作用,忽略其他力的影响,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已知该星球的直径为D ,如果要在这个星球上发射一颗绕它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环绕速度为A. B. C. D.18.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likan )于20世纪初进行了多次实验,比较准确的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其实验原理可以简化为如下模型:两个相距为d 的平行金属板A 、B 水平放置,两板接有可调电源。
从A 板上的小孔进入两板间的油滴因摩擦而带有一定的电荷量,将两板间的电势差调节到U 时,带电油滴恰好悬浮在两板间;然后撤去电场,油滴开始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下落的油滴很快达到匀速下落状态,通过显微镜观测这个速度的大小为v ,已知这个速度与油滴的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重力加速度为g 。
则计算油滴带电荷量的表达式为A .Ukvd q = B .Udkv q = C .kU vdg q = D C B A A 油滴 喷雾器 显微镜 U dD .kUd vg q =19.图示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
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 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
木箱在轨道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 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与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m =MB .m =2MC .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D .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20.空间某一静电场的电势ϕ在x 轴上分布如图所示,x 轴上两点B 、C 点电场强度在x 方向上的分量分别是Bx E 、Cx E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EB x 的大小大于EC x 的大小B .E B x 的方向沿x 轴正方向C .电荷在O 点受到的电场力在x 方向上的分量最大D .负电荷沿x 轴从B 移到C 的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21如图,一均匀金属圆盘绕通过其圆心且与盘面垂直的轴逆时针匀速转动。
现施加一垂直穿过圆盘的有界匀强磁场,圆盘开始减速。
在圆盘减速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处于磁场中的圆盘部分,靠近圆心处电势高B .所加磁场越强越易使圆盘停止转动C .若所加磁场反向,圆盘将加速转动D .若所加磁场穿过整个圆盘,圆盘将匀速转动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作答。
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22.(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进行“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36OA .挂上钩码,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B .打开速度传感器,取下轻绳和钩码,保持A 中调节好的长木板倾角不变,让小车从长木板顶端静止下滑,分别记录小车通过速度传感器1和速度传感器2时的速度大小v 1和v 2; C .重新挂上细绳和钩码,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A 到B 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