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2201003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广州亚运城技术官员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标段二)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工程名称: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不含国际区、东停车场、运动员餐厅)、媒体村、技术官员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标段二)工程地点:清河路以南,支路一(和谐路)以北,主干道一(亚运东路)以东,莲花湾以西施工单位:编制单位:编制人: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批负责人:审批日期: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3)第二章工程概况 (4)1、总体概况 (4)2、本工程概况 (4)3、地质概况 (4)4、地下室概况 (6)第三章设计要求 (7)第四章工程重点和难点分析及解决 (11)1、工期紧,设备投入量大 (11)2、场地地质条件较差 (11)3、工序较多,彼此交叉,管理难度大 (11)第五章施工总体部署 (12)1、项目管理目标 (12)1.1、工期目标 (12)1.2、质量目标 (12)1.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12)1.4、环境管理目标 (12)2、施工部署 (12)3、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13)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及工艺 (14)1、打桩程序及要求 (14)2、PHC桩焊接方案及要求 (14)3、PHC桩送桩 (15)4、停打标准 (15)5、施工记录 (15)6、保证桩基工程质量的雨季施工措施 (15)第七章资源配置计划 (17)1、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7)2、劳动力投入计划 (17)3、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17)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 (18)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18)2、具体的质量保证措施 (18)第九章安全文明保证措施 (20)1、建立健全安全文明管理体系 (20)2、安全文明管理措施 (21)广州亚运城技术官员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标段二)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2、;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3、;广东省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15-22-984、《广州亚运城技术官员村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本工程图纸;6、本工程《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第二章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工程名称: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不含国际区、东停车场、运动员餐厅)、媒体村、技术官员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标段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地点: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新城,清河路以南,支路一(和谐路)以北,主干道一(亚运东路)以东,莲花湾以西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约14.7万m2质量目标:一次验收合格,确保广州市优良样板工程,争创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2、本工程概况技术官员村位于位于亚运城东部,主干道二以东石楼涌以西的地块,占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共包括地下室南区、地下室北区、地上部分1栋~12栋、服务中心、室外工程等多个单体工程。
其中住宅面积114172m2,共12栋,1~7栋建筑层数为11层,8~12栋11层(局部复式顶层),首层局部架空,布置公建配套设施。
服务中心局部两层,地下室赛后作为停车场。
3、地质概况3.1、地形地貌场地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区,用地为池塘,耕地,地面较为平整。
地面标高4.55m至8.61m。
区东面毗邻莲花山水道,东面及东北面临近石楼河,水网密集,鱼塘广布。
目前场地内北区地下室内仍有面积约为1000平米的鱼塘未场平,北区地下室东北部的基坑边缘距离河道最近处仅有2-3米;南区地下室东南处仍有部分混凝土地坪未破凿。
目前场地平均标高为广州城建标高+7.1-+7.2m,待建建筑物0.00相当于广州城建标高+7.6m。
3.2、地层岩性拟施工场地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砂土,粉质(粘土)粉土和残积碎屑岩风化物(粉质粘土、粘土)及残积变质岩风化土组成。
自上至下简述如下:a、人工填土泥(Qml):素填土,灰褐、灰黄色,松散。
由人工堆填的粘性土、中细砂组成,局部有混碎块石、砼块、砖块等,厚0.5-5.4,平均4.55 m。
b、三角洲相沉积(Q42mc、Q32mc)冲积层(Q4al、Q3al)淤泥、淤泥质土(Q42mc):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腐植质及粉细砂,局部多见贝壳碎片。
厚度2.50-12.80m平均6.8m,校正标贯击数N=0 .8-3.8,数理统计击数1.5击,含水量W=63.8%,fak=50kpa中砂(Q4al);本层以中砂为主,次为细砂,少量粗砂,砾砂。
灰黑色~灰色,灰黄~褐黄色。
饱和、松散。
厚度0.50-4.20m,平均1.72m。
标贯校正击数2.5-9.2击,数理统计击数N=5.0击,fak=80kpa。
粉质粘土(Q3al):褐红、褐黄、灰黄、灰白,可塑,以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粘土,主要由粉、粘粒组成。
厚度0.5-11m,平均3.70m,标贯校正击数3.6-13.1击,数理统计击数N=8.2击,fak=150kpa。
淤泥、淤泥质土(Q32mc),灰、灰黑,饱和,流塑,局部软塑,标贯校正击数0.8-4.0击,数理统计N=2.1击,fak=65kpa。
中粗砂(Q3al):灰白、灰黄,饱和,松散~稍密,标贯校正击数5.1-12.2击,数理统计N=8.6击,fak=130kpa粉质粘土(Q3al):褐黄、灰黄、灰白,可塑。
标贯校正击数4.6-11.7击,数理统计N=7.6击,fak=170kpa。
从以上地层可知:地层从上到下有人工填土层,三角洲相沉积层,冲击土层,残积土层及白垩系白足山组碎屑岩,元古界变质岩(混合花岗岩)。
本工程场地地质特点是:地形地貌起伏不大,淤泥、淤泥质土较厚,下有强透水的砂层,淤泥揭露厚度2.5-12.8m,平均7.21m;地质情况较差。
基坑底部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
3.3、地下水位勘查结构显示,地下水位深度现场场地标高以下2.00m范围以内。
砂层为强透水层,其余均为弱透水层。
4、地下室概况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分为南、北两个区,呈不规则形状。
其中北区基坑南北向长度约172m,东西向长度约220m;南区基坑南北向长度约182m,东西向长度约235m。
基坑底设计标高为-6.3m,基础采用锤击预应力ф500-125AB型管桩。
设计桩数约为2698根,根据地质资料估计有效桩长一般在23-35M左右,工程量约在78000米左右,设计单桩竖向承载力为1800KN,抗拔承载力为350KN。
另服务中心采用ф400管桩。
第三章设计要求1、设计说明1.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本工程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HPC-AB),桩径ф500(服务中心ф400)。
1.2、本工程采用锤击法施工管桩。
按有关规范要求,ф500需用DN62型桩机施打,ф400需用DN50型或DN62型桩机施打。
1.3、本工程采用的管桩为摩擦桩,施工时必须满足图纸中的设计桩长(有效长度)和桩端嵌入支承岩(土层)深度,停打以桩长做为控制标准。
1.4、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岩层。
2、施工方式及终桩控制标准2.1、本工程管桩采用柴油锤施打方式施工,有关柴油锤型号、桩锤重量及冲程等要求详见桩表。
2.2、本工程采用的管桩,停打(压)以桩端到达或进入持力层(对照地质资料)、最后三阵(10锤/阵)均满足最后贯入度(见桩表)和最后1m沉桩锤击数为收锤标准。
3、施工要求3.1、试桩—工程桩施工前应根据地质情况选取>3根桩作试打(压)桩,[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详七6.(2)],以取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最终值,以及正式施打(压)所需要的有关控制数据,尤其是需要送桩时的贯入度控制值。
3.2、跳打—凡桩距<2.5D及承台下桩数多于9根的,均应采用跳打方式施工。
3.3、接桩---下节桩施打后露出地面约0.5~1.0m(机械接头为1.0~1.5m)时即可接桩。
当地面下有厚度10m以上的流塑淤泥土层时应有防滑措施,以防止桩对接时突然下沉,任一单桩的接头数量不超过4个,每根桩需对照地质钻探资料预计总长,选用合适的桩节组合,以使接头数量尽量少,应近可能避免在接近设计深度时进行接桩。
接桩采用焊接接桩法:管桩的接长可采用桩端头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下节桩桩头须设导向箍或其它导向措施,以便上节桩就位。
接桩时上下节桩身应对中,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mm,上下节桩身应保持顺直,两端面紧密贴合然后沿圆周对称点焊六处,待上下桩节固定后再拆除向箍,继而分层对称实焊,每个接头的焊缝不得少于两层,ф400以上管桩宜为两层三道,第一层焊缝应采用不大于ф4的焊条实焊,内层焊面必须清理干净方能施焊,外一层,焊接时间应适当,焊缝应连接饱满,其外观质量实焊必须自然冷却8分钟后方可继续施打(压)。
3.4、送桩或复打(复压)——本工程采用的管桩允许送桩,送桩须使用专业的送桩器,送桩深度不超过2m,当需要送桩或复打(复压)管桩内要检测桩内是否充满水,若管桩内充满水,应抽去部分水后才能施打(压)。
3.5、截桩头——最后一节桩之桩顶须高出设计桩顶标高1.5倍桩径长度以供截桩之用,截桩须用专用截桩机,抗拔的桩头则须用手工凿去其中的砼,留下的预应力钢筋锚入承台,桩顶与承台之连接如详图4所示。
3.6、引孔——当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用引孔法打(压)桩时,应在打(压)桩施工前于该桩位处预先钻孔,钻孔孔径不大于(D—50mm),采用螺旋钻机成孔,孔深不得超过桩端所处深度。
3.7、填灌砼——桩端持力层为易受地下水浸软化层,在桩施打(压)完毕后立即往管内孔底部填灌砼,砼强度等级为C25,灌注高度不少于1.5m.。
3.8、基坑开挖——基坑开挖需在全部工程桩完成并相隔若干天后进行,挖土需分层均匀进行,挖土过程中桩周土体高差不宜大于1m,严禁集中一处开挖。
3.9、桩头高出地面的部分应小心保护,严禁施工机械碰撞或将桩头用作拉锚点;送桩遗留的孔洞,应立即回填或作好覆盖。
4、管桩施打4.1、第一节管桩起吊就为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
4.2、管桩施打过程中,桩锤于桩帽和桩身的中心线应重合,桩身倾斜率不得超过0.8%。
4.3、在较厚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层中施打管桩,不宜采用大流水打桩施工法,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打到底,尽量减少中间休歇时间,且尽可能避免在接近设计深度时进行接桩。
4.4、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打,承台边缘的桩宜待承台内其它桩打完重新测定桩位后再插桩施打。
4.5、除设计明确规定以桩端标高控制摩擦桩应保证设计桩长外,其它管桩宜按设计、质检、监理公司、施工等单位共同确认的收锤标准收锤。
4.6、遇下列情况之一应暂停打桩,并及时与设计、监理单位等有关人员研究处理;贯入度突变;桩头混凝土剥落、破碎;桩身突然倾斜、跑位;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总锤击数超过第7条规定值;桩身回弹曲线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