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精编版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精编版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08级地理科学二班
刘云鹏08160216 )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
《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

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4605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8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91.7%、92.2%、61.5%。

根据省交通厅质监站的汇总结果,去年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抽检我省总体合格率为92.9%,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其中路基压实度、路面强度、路面厚度和混凝土强度合格率分别为93.6%、87.8%、93.1%和97.1%,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个、2.9个、9.6个和1.9个百分点。

2007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公路管养职责、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

2008年,省级安排4.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安排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同时明确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分别与省级补助按同等比例配套,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13.5万处,其中大型灌区21处、中型灌区296处、渠道36.8万条长81.7万公里、塘坝227.2万处、小水库1.3万座、小微型集雨工程39.9万处,小泵站8.2万处,设计灌溉面积2285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57%。

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

(三)农村教育设施逐步得到改善
农村教育历来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普及义务教育重点、难点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湖南先后实施了“扶贫教育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湖南省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由1292.33万平方米增加到3230.81万平方米,增加1.5倍。

生均校舍面积由1980年的2.50平方米增加到7.12平方米,初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0.17平方米,高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16平方米。

农村中小学危房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到2008年,小学危房率由15%下降到4.24%,中学危房率由20%下降到3.05%。

小学和初中寄宿生占在校生比例分别达到11.3%和45.4%,居全国
第六位和第八位;累计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5万个,覆盖100%的县(市)和100%的农村中小学。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背景新要求下,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适应需要,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难。

目前, 受财力制约,“十一五”全省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规模为90242公里,到2010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也只能达到80%,仍将有9565个建制村不能通畅,涉及里程33205公里,其中县乡道13559公里,村道19646公里。

到2008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的有衡阳、邵阳、益阳、郴州、永州、怀化6个地市。

全省还有1774个村完全不通公路。

二是农村公路管养不力。

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养护资金不到位,管理养护责任不落实,无法保证正常养护,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已成为日益突
出的问题。

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9万公里,但大部分建成的农村公路缺乏有效管养,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机构缺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据调查,我省相当一部分村的公路硬化了好几年,但至今没培路肩、水沟仍未通,更谈不上路面清扫,安全防护设施等,这样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公路路面质量差。

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市县政府,实际工作主要由县乡村组织实施,交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

由于县、乡公路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并受专业技术水平所限,难以掌控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

2008年全国农村公路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3.5%,我省为92.9%,低于质量年活动目标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路面强度合格率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安保设施严重不足。

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全省没有客车安全通行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防护设施、标志、标线等安保设施严重缺乏,运营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成为重大交通事故的潜在威胁。

根据造价分析,按照“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公路11万公里建设目标,
仅安保工程建设需投入资金在22亿元以上,全省各地面临巨大筹资压力。

同时,危桥改造和渡改桥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影响到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服务水平。

(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保障能力较弱。

持续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毁损严重。

据省水利厅统计,至2006年底,全省大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13,其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为0.407。

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大部分是使用60年代的电机,能耗高、出力低,一般出力不足60%。

灌区渠系破毁损严重,大部分土渠淤塞不通。

山丘区抗旱机埠只有50%可以利用,遇到大旱年,远不能保证抗旱需要。

同时小型水库、灌区、机埠、泵站和塘坝的安全隐患令人十分担忧。

湖区一般蓄洪垸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遇到分蓄洪水时启用困难。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

表现在:总体规划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

根据2006~2015年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需要总投资120.5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8.72亿元,每年需投资13.74亿元。

而目前实际投入不到十分之一;地方配套难以落实,很多市、县对所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到中央对省里的水利投入;群众投入主体地位削弱。

三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严重削弱。

我省有12万水利职工,大部分工作在基层,战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线,承担了组织发动、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公共服务任务,肩负着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村水资源开发保护、农村涉水事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责。

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乡镇水管站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很多单位水利职工收入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的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都达不到,生活十分贫困,群体性上访不断。

(三)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湖南农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乡镇的中小学教育设施十分缺乏、陈旧,有的学校甚至连课桌椅都要学生自带,与现代化教学要求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