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赏析
4.元代:崇尚“二王”,力追晋唐
代表人及作品:赵孟頫 《赤壁赋》、《定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帖》
5.明代:行书成就最高,名家辈出
代表人及作品:文征明:《腾王阁序》、《行草书词翰册》、《咏花杂 诗》……. 董其昌:《琵琶行》、《古诗十九首》、《李太白诗》、《书杜甫 诗醉歌行》……
《 快 雪 时 晴 贴 》 王 羲 之
清丽流变
洒脱自然
-----行书赏析
制作人:赵庆华 2009年09月20日
赵孟頫
《 三门记》
《丧乱帖》王羲之
一、行书的产生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文字也不断地 演变、革新、发展 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如殷商卜 辞、两周的金文、战国的大篆、秦代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相 继产生。 汉隶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隶书的产生不但为楷书、 行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了草书(章草)的先声。
代表:傅山:《丹风阁记》、《集古梅花诗》 王铎:《淳化阁帖》、《行书诗册》、《秋兴诗》、《拟山园帖》….
清后期: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
特点:学贴的时候学碑,碑意融入行草之中,别开生面。
四、作品赏析
1.《兰亭序》:王羲之 (东晋)——“天下第一行书”
纸本行书,28行,324字
《丧乱帖》:毛致爽劲,字态清新,神采潇洒 2.《二十九日贴》:王献之(东晋) 楷、行、草三书体穿插运用 3.《祭侄文稿》:颜真卿(唐)——“天下第二行书” 麻纸本,行草墨迹,纵28厘米,横73厘米,25行234字
4.《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宋)——“苏书第一” 诗、情、书融为一体 5.《蜀素帖》米芾(宋)——宋代书法“尚意”的代表 6.董其昌行书卷(明)—为他人撰写墓志铭 7.王铎行书条幅(明)—用笔淋漓尽致、夸张字形、新奇豪放 8.何绍基行书中堂(清)—奇崛苍老
五、行书的笔画特点:解散楷法
省变笔画 笔意萦带 字势连绵
六、行书的布局方法:错落大小、调整轻重、上下贯通、力求和谐 七、总结对比:
《黄州寒食诗卷》苏轼
《 蜀 素 帖 》 米 芾
基 行 书 中 堂
《 伯 远 帖 》 王 珣
谢谢观赏!
再见!
《 鸭 头 丸 贴 》 王 献 之
《 中 秋 贴 》 王 献 之
《 告 伯 父 稿 》 颜 真 卿
《松风阁》黄庭坚
《赤壁赋》赵孟頫
《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王羲之)
《 丧 乱 帖 》 王 羲 之
《祭侄稿帖》颜真卿
《 李 太 白 诗 》 董 其 昌
《滕王阁序》文征明
6.清代:帖学之外,碑学兴起
三、行书的发展
1.成熟于东晋——辉煌的高峰
特点:在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妍美流便的行书,影响深远。 技巧变化丰富,运用灵活,潇洒妍美,生动飞扬。 代表人:“二王”:王羲之 和 王献之父子。 代表作品:《兰亭序》 《快血时晴贴》 《丧乱帖》(王羲之) 《鸭头丸贴》 《中秋帖》 《二十九日贴》(王献之)
2.唐代——不断发展、创新
特点:唐楷高度普及,将唐楷技法原则灵活运用并充分自然流露,推动行书的 延续、创新。 代表人及作品:颜真卿 《祭侄文稿》 《争座位搞》 《告伯父稿》 李 邕 碑刻:《云麾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
3.宋代——又一个高峰期
特点:技巧娴熟,气韵流畅,个性面目明显。 代表人及作品:“四大家” 苏轼:《黄州寒诗帖》、《洞庭春色图》、《前赤壁赋》 黄庭坚:《松风阁》、《花严疏》、《伏波神祠》 米芾:《召溪诗卷》、《蜀素帖》、《虹县诗》、《研山 铭》 蔡襄:《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尺牍书礼》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楷书之工稳和草书之率意,具有使用 价值和审美价值。
◆技法上:比楷书稍显放纵随意,书写时更强调运笔的流畅和点画之 间的连带;
◆结字时:根据字的笔画多少、结构形状,呈现大小、长扁、聚散、 正欹的姿态变化; ◆章法上:讲究行气的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快慢节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