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成员资格及集体经济利益分配纠纷的法律适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13亿人口现在还有近8亿生活在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历来是党和国家重中之重的工作。
农村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因村民成员资格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引发的纠纷经常发生,相关人员经常上访,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村民成员资格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法律和政策都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认识不一,做法不一,影响了纠纷解决的效果。
笔者拟结合实践对此类纠纷的法律适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2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原则及标准征地补偿费等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在实践中引发的纠纷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参和分配的主体资格问题,即分不分、分给谁、分多少的问题。
如出嫁后户口未迁出的妇女能不能参和分配。
这类纠纷发生的原因在于,法律规定土地补偿费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农户又享有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虽然土地征收是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征收,但实际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被征收了。
村集体认为既然土地补偿费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分不分、分给谁、分多少就由集体决定。
而农户则认为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有权分到土地补偿费。
另外,土地征收补偿费纠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集体成员权问题。
集体成员权的含义是,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下,村社内部的所有成员平等地享有属于村社集体所有土地及其他财产的权利。
农户(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就是其享有集体成员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可以说,承包经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是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集体成员权中最重要、最集中的权利。
承包地被征收就意味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丧失。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实际上是村民资格问题。
法律和政策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各地集体经济组织认定村民资格的标准不一,通常有三种标准。
一种是以户口为依据,有本村常住户口的就是本村村民,就可享受村民的种种待遇;一种是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确定村民资格,即以户口为基础,再加上是否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长期生活和生产。
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出嫁女往往被剥夺了村民资格。
一种是根据权利义务关系是否形成的事实作为判断的标准,即必须和本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人,才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
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标准,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村民资格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往往导致人口因利益驱动向富裕的集体经济组织迁移,导致富裕地区的人口畸形膨胀,人地关系,人资关系更加紧张,对真正应当享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益的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威胁,导致村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最高法院民一庭认为,合理解决村民资格问题,应当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是由较为稳定的成员所组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体,内部具有熟人社会的乡土特征。
集体财产(主要是土地)是全体成员赖于维系的物资保障。
只有集体成员,才可以享受集体利益。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应当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具有的自然共同体特征出发,以成员权理论为基础,以是否形成较为固定的生活、生产为基本条件,并结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并同时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权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权对未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功能,对这一特殊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对村民身份和资格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笔者认为,最高法院民一庭的意见比较科学合理,可以作为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争议的原则。
另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确认村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还要把握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原则,不要让任何一个村民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生活无依托。
其次还要兼顾公平原则,不能让任何一个村民享受双重的生活保障,获得双重的福利。
3 如何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成员资格的取得应当以该成员是否在该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并依法登记为长住户口为判断依据。
户口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不是一回事。
有常住户口的人不一定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实践中有两种情况容易发生争议。
一种是超生人口。
有人认为,不应确认将超生人口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理由是: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超生人口违反了法律和政策,如果确认超生人口具有村民资格并可以享受利益,将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还有人认为超生人口要享受集体利益,最少也要等到接受了行政机关处罚并许可上户,即何时上户何时承认其村民资格。
这种认识不妥。
《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自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自己只应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
超生子女应享有的民事权益不能因为其父母违反了法律和政策而受到剥夺,否则即有代父母受过之嫌。
许多时候,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利益是超生子女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从以人为本的政策考量,不能剥夺。
另一种是因婚姻、收养或者其他政策性原因迁入的人。
实践中婚姻和收养发生的争议较多,移民等政策因素产生争议的不多。
我们认为,通过婚姻,收养和其他政策因素进入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并取得该经济组织所在地常住户口的人,应当承认具有该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身份,有权参和集体经济利益的分配。
实践中应当注意,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集体剥夺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由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当事人起诉要求确认其某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
因为村民成员资格应当首先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问题,不宜直接通过司法途径确认村民成员资格。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丧失确认某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否丧失村民主体资格应当遵循慎重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
因为村民身份以及因该身份可能从集体经济组织获取的利益是一个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依托,丧失村民资格就有可能丧失生活的保障。
一般情况下,以下七种情形可以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丧失:1、死亡。
一个人从死亡时起丧失民事权利能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也当然丧失。
2、已经取得了其它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户口,也只能拥有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不能同时拥有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并享受多重的生活保障。
因此,当其取得了另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的同时,其原来拥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也随即丧失。
3、取得设区的市的非农业户口。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社区的市,转为非农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土地交回发包方城市居民享有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后即被纳入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体系,其在农村享有的利益和村民主体资格也随即丧失。
4、取得非设区市城镇非农业户口,且被纳入了国家公务员或者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在非设区市的城镇尚未完全普及,因此取得非农户口并不必然享有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往往还需要农村土地保障其基本生活。
只有被纳入了国家公务员或者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认定丧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5、因犯罪被判处刑罚并被注销户口的人。
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在服刑期间需将户口迁往服刑地,也就是说要被注销原农村居民户口。
户口被注销当然就不再是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当然也就不能再享有村民待遇。
但是,如判处刑罚的时间不长,一二年甚至几个月,收回其承包地意义不大,可以不收回其承包地,由其亲属代为耕种。
犯罪人员服刑期满后户口迁回原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重新确认其村民资格,给其平等享受村民待遇的权利。
6、义务兵提干或者转为志愿兵。
家在农村的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仍需回原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故义务兵服役期间应当继续保留其承包地,并让其继续享受其他经济利益。
但义务兵提干转为军官或者改为志愿兵后,已成为职业军人,享受国家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其在原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生活保障随即应当取消,也就不再是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7、大中专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依靠家庭供养,而家庭供养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权。
因此他们在学习期间应当保留他们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并给他们享受村民待遇。
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原籍务农,或者户口迁回农村,在城市打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在城市也没有社会保障,则还是应当保留他们的成员资格和土地分配等村民待遇。
大中专毕业生后如果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户口也从农村迁到了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并享有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则应当取消其村民资格,收回其土地,不再让其享受村民的福利待遇。
(三)、婚姻关系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因婚姻关系导致的人员流动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定中最复杂、纠纷最多的问题。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相对富裕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嫁入相对贫困的集体经济组织时,虽然已实际在男方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却往往不将户口迁入。
这样就导致相对富裕集体经济组织人口畸形膨胀,加大该地人口和资源的负压差。
为了防止集体资产这块蛋糕越分越小,代表大多数村民利益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少数因婚姻关系产生户口变迁的人之间必然发生经济利益的冲突。
对婚姻关系导致的农村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不能一刀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女方已实际脱离原集体经济组织,将户口迁到男方户口所在地,在男方住所地集体经济组织生活、生产,并且在男方住所地集体经济组织享受了村民待遇,和原集体经济组织已不存在较为固定的生产、生活状态,则应当认定其已丧失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如女方结婚后并没有将户口迁入男方住所地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享受男方住所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和经济利益,则不应认定其丧失原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否则,其就丧失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实践中,一些集体经济组织以村规民约为由, 随意剥夺出嫁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权,引发大量的返还土地以及土地征收后补偿费用等利益的纠纷。
目前此类现象在农村中较为普遍, 且许多村组干部并未认识到这一行为的违法性。
如近年来,外地到广东打工的人不断增多,很多当地女孩便嫁给了外地来打工的人,而户口却继续留在村内。
但依据当地村规民约,出嫁女没有权利承包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她们的承包地因此被收回,分给了其他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