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
讲授汽车的动力性评价指标,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及其影响因 素,汽车动力性分析方法和步骤;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单位,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影响燃油经济性的因素;五轮仪、油耗计 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测试技术。
汽车构造讲授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各总成的工作原理和主 要零部件的功用。汽车结构认识与拆装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实物讲授、分 解观察及自行观察三种。实物讲授是课堂讲授的继续。这部分内容,由 于在课堂上较难讲清楚,故在课堂上略讲甚至不讲,而移到实验课中实 物讲授。分解观察是对一个部件进行分解,分析其构造细节,初步掌握 部件的分解和装复的技能。自行观察的内容,应联系课堂讲授的有关内
1.掌握发动机点火系、起动系、燃油供给系工作性能的检测方法。 2.掌握汽车底盘驱动轮输出功率的检测方法。 3.掌握汽车行驶安全性(转向系、制动系和照明装置的工作状况) 试验方法。 4.掌握汽车环境保护性(发动机废气排放性能、汽车行驶噪声)试 验方法。 5.掌握根据检测数据对汽车各总成工作状况的诊断方法。
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 进行综合评定,给出A、B、C。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 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实
序号 实 验 项 目
验 学
时
1
汽车及发动机总体构 造
2
实
适用专业
验 实验 及要求
类 型
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汽车理论》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而制 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汽车理论道路试验是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道 路试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测试汽车使用性能的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 实验数据的能力,分析和综合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后 续开设的综合实验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和打好基础。
9.了解制动系的组成及布置;掌握各种型式制动器(蹄式制动器、 双领蹄式制动器、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自增力式制动器)的性能特点 和结构原理;掌握各种驻车制动器(中央制动器、盘式制动器)的结构 特点;了解气压制动及液压制动传动机构的组成和布置;掌握液压制动 主缸(总泵)、液压制动轮缸(分泵)的结构原理;了解真空增压器的 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真空增压液压制动传动机构的组成。掌握气压 制动阀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
进行综合评定,给出A、B、C。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 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序号 实 验 项 目
①发动机点火系工作
性能的检测
1
②起动系工作性能的 检测
③燃油供给系工作性
合 综
专业 合 综
专业 合 综
专业 合 综
专业 合 综
专业 合 综
专业 合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八、本课程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及仪表
1.发动机总成。 2.前桥与驱动桥、变速箱。 3.万向传动装置。 4. 车架、悬架总称。 5.点火系各总成及零部件。 6.起动机和发电机。 7.喷油泵。 8.配备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汽车。 9.各种拆装工具。
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求得解决。实物是结构实验室的现有实物设备
中选出的结构实物。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1.掌握汽车及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通过实验对汽车及发动机的组成、总布置型式、各总成有一个初步 认识;了解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功用及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初步了解不 同类型的汽车(解放CA1091型汽车、4×2轿车、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与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汽车和4×4越野车)的总体构造及发动机(水冷汽 油机、水冷柴油机、风冷发动机)的结构特征和支撑形式(三点支撑、 四点支撑)。 2.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润滑系及冷却系的组成及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发动机拆装工艺及各部间隙的 调整方法;了解润滑油路和冷却水路的布置及清理方法。 3.了解汽油机供给系典型化油器的构造,各供油系统的功用及供油 原理;了解汽油机供给系的组成、供油路线及组成件的构造。掌握电控 汽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典型结构。 4. 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的组成及供油路线、各组成件构造及工作原 理;掌握柴油机供给系喷油泵两级式调速器和全程式调速器的结构、工 作原理及调整方法;掌握喷油泵柱塞偶件、出油阀偶件和喷油器偶件的 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柱塞式喷油泵和VE式喷油泵供油量调节机构的工 作原理及其结构特点。 5.了解汽油机整车电路;掌握汽油机点火系的组成、工作原理;掌 握分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分电器触点调整方法;掌握机械点火提前 角调整装置的结构原理和真空点火提前角调整装置的结构原理。 6. 了解传动系的组成和布置;掌握单片离合器、双片离合器、变速 器及同步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了解其它型式离合器和分动器的结构特 点;掌握离合器操纵机构的组成和自由行程的调节方法;掌握五档变速 器的结构、各个档位的动力传递路线、各个零件的相对位置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各个轴的空间位置、支撑方式及轴承特点和齿轮在各个轴上的 安装情况;掌握变速器防止直接档脱档、自锁、互锁及倒档锁的结构原 理;了解分动器的结构及各个档的动力传递路线和对分动器操纵的要 求。掌握惯性锁环式同步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7.了解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桥总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现场观察万 向传动装置及其支承型式,验证普通十字万向节实现等角速度传动的两 个必要条件;掌握普通十字万向节的结构原理;了解凸快式等角速万向 节、三销式等角速万向节、球叉式等角速万向节、球笼式等角速万向节 和挠性万向节的结构原理,并比较上述万向节的特点。掌握单、双级主 减速器的结构及支撑型式,普通行星齿轮差速器、牙嵌式差速器、强制 锁止式差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行星轮及半轴齿轮背面的垫片的
制定人:夏怀成
审定人:李文平 批准人:王连东
2005 年 5 月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依据
本大纲根据《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能力培
养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程。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内燃机 性能指标及实际循环热计算,掌握内燃机的换气过程以及柴油机和汽油 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内燃机噪声、排放污染及内燃机特性、车用发动 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动力学、与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使用性能。 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的基本实验技术,具备 分析和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 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实验考试方法与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纪律、实验动手能力及实验报告结果, 进行综合评定,给出A、B、C。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20%,对缺实 验成绩者,本课程不予通过。
七、实验项目、适用专业及学时分配
序号 实 验 项 目
1 汽车加速实验
2
①滑行 ②油耗
3
①转弯实验 ②最高车速实验
4 制动实验
实验 实验 实验 适用专业及要求
学时 类型 类别
交通运输
2 综合 专业
必修
2 综合 专业
必修
2 综合 专业 2 综合 专业
必修 必修
八、本课程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及仪表 实验用汽车、五轮仪、燃料流量计、减速度计、车速表。
年5月
制定人: 裴永生 审定人: 李文平 批准人: 王连东
2005
《汽 车 理 论》课程
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占总学时12.5%。 教学文件:《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上下册和课程实验指导书。实 验报告按规定格式书写。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指导 书,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仪器使用等, 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学时、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验18学时,占总学时25%。 教学文件:《汽车构造》上下册和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按规 定格式书写。 教学形式:本课程实验为拆装与结构认识实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实验指导书,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内容、拆装方法及 主要部件的功用等,并作针对性指导,具体拆装实验步骤由学生独立完 成。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使用性 能。通过讲授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的 测试技术,使学生对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的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 测量等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1.掌握汽车道路试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汽车道路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内容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 技术、底盘性能试验技术、汽车行驶安全性试验技术。通过讲授汽车整 车安全性和各总成性能基本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的测试技术,使 学生对汽车性能基本实验达到能独立调试检测等能力。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
类别
车辆工程
综 专业
合
必修
2
发动机曲柄连杆机 构、配气机构、
综
2
专业
合
必修
3 润滑系及冷却系拆装 2
4
汽油机供给系拆装和 柴油机供给系拆装
2
5
点火系、起动机、发 电机及整车电路拆装
2
6
离合器、变速器及分 动器拆装
2
7
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 桥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