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总复习提纲:哲学常识部分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现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3、哲学和具体(学科)知识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具体知识就没有哲学,所以,具体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概括出了众多具体知识的共性,反过来,)对具体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
所以,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一课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性的概括。
1、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是客观存有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意识、精神的产物。
2、意识: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并非从来就有)从本质看:是客观存有在人脑中的反映实践客观事物人脑意识(从图见:缺乏三者之一,就不会产生意识。
)(人脑仅仅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是意识的载体,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虽有大脑,却没有意识;有了人脑,并非就有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也没有意识;没有实践也就没有意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作用于人脑)3、意识有准确和错误之分。
区别:是否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宗教观点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所以是错误的意识。
)4、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㈠意识不但能准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没有不可理解的事物,只有尚未被理解的事物)★意识能准确反映事物,不等于人们的理解都一样;也不等于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准确的。
原因:①客观方面: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最根本的原因)②主观方面:A立场不同B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C知识构成不同方法论: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以之为指导;学习科学知识;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样我们的思想理解就会更加准确。
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消极的防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准确的意识,学习科学理论,克服错误的意识,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
6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略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第二课1、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注意横向、纵向的历史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否定、割断、捏造事物的客观联系(要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能够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方法论: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2、联系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原理: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同时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方法论:要承认并善于具体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准确理解事物,提升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理解某一现象时,我们既要把它当作结果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又要把它当作原因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
原理: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有严格的区别;又互相依存,在不同场合会互相转化;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决定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
(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关系P55-56)方法论:①二者互相对立,严格区别,不能等同;②二者相互统一、互相依存,既要注重整体,又要兼顾部分;③要树立全局观点,办事情要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选择最佳方案;④重视搞好局部,发挥整体最大功能。
3、原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物质的存有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包括事物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或性质在一定时期内不变两种。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具体说来: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寻求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③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成长壮大5、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表现:①它的存有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不可违抗。
(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能够理解并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三课1、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面,这两个面存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
对立:双方性质相反,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统一①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②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对立和统一二者始终不可分割(既要看到双方对立的关系,又要看到双方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表现:存有于一切事物中(无处不在);又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
同时,矛盾又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示矛盾;②要善于全面(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准确方法)2、矛盾具有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各不相同;③矛盾双方的特点也各不相同(矛盾特殊性规定着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准确理解事物,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准确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3、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存有于、包含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因为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很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③二者在不同的场合能够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理解事物时,必须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进一步研究事物的特殊性。
(如: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原理:复杂事物都包含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有,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①主要矛盾支配着次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①要善于抓住重点、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所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任务);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5、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主要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①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性质;②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因为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会相互转化,支流能促动或防碍主流的发展,如果任其自流,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以,有时要阻止双方的转化;有时要促动双方的转化。
6、学习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见P112)第四课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方法论:要学会准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①重视内因的作用,②不能忽视外因(对于外因,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因为有些外因起促动作用,有些起防碍作用)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③量变只有达到一定水准才能引起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数量的积累;二是内部结构的变化,既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方法论:看问题、办事情要:①当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②当事物只有改变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③要重视量的积累(反对急于求成)(因为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引起质变);④要学会“优化结构”,促成事物的发展。
3、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P133-134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P135-136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①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充满信心;②又要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五课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内容包括哪些?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包括①人们理解世界的水平和活动;②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和活动;③人们在理解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2、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答:①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才能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③才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战胜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暂时的失败。
3、如何准确、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答:①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②要努力实践、学习,持续积累准确的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