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刘备《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每当无所事事,我便拿出来翻看,至今不知看了多少遍,其中诸葛亮的智慧是我印象最深的,无怪乎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
曹操的奸诈;刘备的窝囊;关羽的骄矜;张飞的勇猛;赵云的严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刘备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近日又读了《三国志》,我想我对刘备有了更深的认识,心里总想一吐为快。
我认为刘备非平庸之人,有英雄之志,豪气过人,有英雄气概,御人有术,善于权术。
但才稍不足,不善兵机。
却有英雄之福,终成英雄之业。
首先得承认刘备不是个平庸之人。
为什么呢?这只能用反证法,因为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正面很难找到他有英雄本色的地方。
试想一下,如果他是平庸之人,那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岂不是瞎了眼。
诸葛亮未出山时,自比管仲、乐毅,有远大理想,为一代俊杰。
关羽、张飞、赵云乃一时豪杰,武艺超群,怎么能屈事平庸之人,此反证一也。
刘备少时,同宗德然的父亲元起常资助给他,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三国志.先主传》);初起兵时,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如果刘备是平庸之人,他们能资助他起兵吗?此反证二也。
陶谦病故时,让刘备代徐州牧,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投刘表,表“以上宾待之”(《三国志.先主传》);再说他的对手曹操,刘备当初投奔他,“厚待之,以为豫州牧”,后“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青梅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处都出自《三国志.先主传》)。
此反证三也。
刘备投曹操时,程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武帝纪》)。
刘璋引刘备入川时,黄权谏璋说“左将军有骁名,……”(《三国志.黄权传》);周瑜曾上表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周瑜传》),此反证四也。
由此可见,刘备非平庸之人,不说他是当世之俊杰,亦非泛泛之辈。
我认为董昭的话概括刘备最为准确,《三国志.董昭传》说“备勇而志大”。
刘备确实是一个勇敢而又有大志的人。
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吧。
刘备出生于刘氏王朝之后,一个破落的家庭,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以贩履织席为生。
少有大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他小时候同小伙伴玩耍时说“吾必乘此羽葆盖车”,可见他年少就有英雄之志。
而且他从不丧志,《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记载他寄禺刘表数年,一次,他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生了赘肉,不禁潸然泪下,刘表问他,他说“……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时说:“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当阳被曹操所追赶,别人劝他放弃民众,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再从他两个儿子的取名也可以看到,“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可见刘备有做帝王的远大抱负,而且时时牢记在心,并为之奋斗。
我说刘备豪气过人,有英雄气概。
一是佩服他的坚忍不屈,屡战屡败,却还屡败屡战,有着“打死不告饶”的英雄气概,终其一生,为了理想而奋斗。
他投公孙赞、投陶谦、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其中还小投过吕布,他之所以能屈身事人,是因为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还得为之奋斗,他是一个隐忍负重的英雄好汉。
其次是敬佩他有一种慷慨赴义的豪迈之气。
他为孔融出兵三千抗黄巾军;为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当曹操攻陶谦时,他率几千兵驰援;当董承“受衣带诏”找他谋杀曹操时,他遂与同谋。
他以弱击强,无所顾虑,慷慨赴义。
我想他也是想在战争中锻炼,壮大自己的队伍,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不然,当孔融派太史慈向他求救时,他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他自知他的知名度还不够,仍需努力。
再次就是他“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那种求贤若渴,卑恭谦虚。
作为一个朝廷的左将军,在仅闻其名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到三次登门拜访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平民布衣,确实不易。
试想一下,我们今天有些局长、副局长小小芝麻官,都目空一切,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当然他可能是败怕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
“卧龙”这个名声这么响,还有徐庶相荐,肯定也差不了。
不管怎样,这种谦逊是很难得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再者我认为他还比较诚实,为人仁义,待人宽厚,不失为君子。
说他的诚实、仁义,一是曹操南征时,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取荆州以立足,他说:“吾不忍也”(《三国志.先主传》);二是当阳长阪被曹操追赶,别人劝他放弃民众,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说他待人宽厚,是指他对待部下,对民众都能施以恩德,《三国志.先主传》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在下面我还要重点论述)。
为什么我又说他御人有术,善权术呢?我是从他待人来说的,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人仁义,待人宽厚。
说得不好听是别有用心,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收买人心。
《三国志.先主传》:“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
”“曹公南征刘表,表卒,……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别人纷纷来投奔他,说明他能善待来投奔的人,有好的名声在外。
对于部下,他一直很用心来待他们,也可以说是用生活中的小恩小惠来笼络他们。
对关羽、张飞,《三国志. 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赵云,裴松之注《云别传》:“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对其他人,《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魏书》: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就这样,他用“同坐”“同吃”“同睡”的小伎俩来笼络、恩惠人心。
使关、张、赵矢志不渝地跟着他,其他士卒也不忍离他而去,甚至于刺客都不愿杀他。
《三国志.先主传》:“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
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再重点说说对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很是感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 诸葛亮传》)。
刚出山时,“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先主传》)。
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 诸葛亮传》)这样,就使得诸葛亮感激涕零,《三国志. 诸葛亮传》是这样写的: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被刘备玩弄权术,死死拴在蜀汉这条船上了,以至于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得病死沙场。
难道他不是御人有术吗?再说说刘备才稍不足。
我是从他戎马一生的经历来总结归纳的。
“乱世出英雄”,他生于乱世,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给刘备提供了这个造英雄的机会。
刘备结识了关羽、张飞,纠集了一小队人马,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斗,开始了他的英雄之志进程。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才稍不足吧。
先说他的将帅之才,打仗吧。
起初,他参与剿灭黄巾军的战争,小有战功,后被黄巾军战败,投公孙赞。
支援陶谦,陶谦病故,代替徐州牧,有了立业之基。
然而,他不能守,在他与袁术相对抗时,被吕布趁机夺了徐州,丧失了立足之地,只好去投曹操。
以后又离开曹操,被曹操击败,去投袁绍。
袁绍被曹操击败后又转投刘表,屯兵新野。
在此之前,刘备兵微将寡,兵不过数千,将无非是关、张、赵,一直是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颠沛流离。
为什么总会打败仗呢?关、张、赵乃万人敌,当世之虎将。
究其原因,我认为他实力弱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腹无良谋,不善兵机,御敌无方,而且无智谋之士相佐。
其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兴邦。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魏书》:“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
备大惊,然犹有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三国志.魏帝纪》:“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
”“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备为顺所败。
”官渡之战时,“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英雄记》:“备留张飞守下坯,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
不说他每次闻曹操来弃城而走,就说他连高顺、曹仁、袁术都打得他落荒而逃,他有何谋略?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何况曹操起初也不是很强大。
《三国志.魏帝纪》裴松之注《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曹操也是在战争中逐步壮大的。
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强大,我认为一是曹操腹有良谋,胸存韬略;二是他广揽人才,知人善用。
所以战必胜,攻必克。
而刘备在战争中屡战屡败,自身难保,很少去搜罗人才,或是无睱去搜罗人才。
就连身边的人才也不善于用,因战败使之流失。
如接手徐州后,陈登是当时名士,最后还是投了曹操。
不知是刘备疲于奔命还是志能之士看不上他,奔波十几年,无法壮大。
刘备不善兵机,还夜郎自大,关羽、张飞死后,他为了给他们报仇,举全国之兵伐吴,连营七百里。
连曹丕都说:“岂有连营七百里可拒敌者乎”最后兵败,不久身亡。
再说说刘备的统帅之才。
刘备无将帅之才,也许你会说他象刘邦一样,“不善将兵,而善于将将”罢。
然而我认为答案不一定是,下面我说三点:一是作为统帅,他不能高屋建瓴地有长远规划,分步骤来实现他的理想。
当他弱小时,他投别人“反复难养”,为什么呢?易中天老师说他不甘落处人之下。
我说他寄身其中,不懂得借势谋生。
他不知道很好地配合别人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敌人,发展壮大自己。
当别人不行时或溜之大吉,或在败后另投他人。
《三国志.先主传》:“曹操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
”带领本部人马离开了袁绍。
当时关羽已经从曹操那里“亡归先主”,曹操可以用关羽来斩颜良,刘备为什么不能用关羽为袁绍杀敌立功呢?或者带领关羽等佯攻曹操,也可稍牵制曹操,打乱曹操的部署。
这一点,他不如孙权策,孙策向袁术借兵,率兵东征,“所向皆破”,一举而有江东基业。
只有等到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出来,他才羽翼丰满,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才有雄伟蓝图,才能开疆拓土。
如果没有诸葛亮,很可能就没有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出使东吴才促成了孙刘联盟)。
就没有刘备的平定南方四郡,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刘备也有过打败曹操的机会,只是他没有很好地把握。
当初,曹操远征三郡乌丸时,刘备说刘表攻曹操老巢许昌,刘表不从。
难道他自己不能率兵攻击吗?他完全可以带领自己的人马,另向刘琦借部分兵马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