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之声圆舞曲(详案)电子教案

春之声圆舞曲(详案)电子教案

春之声圆舞曲(详案)
春之声圆舞曲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详案
一、教学内容
1、核心内容分析
《春之声圆舞曲》从体裁上讲,带有明显的回旋曲的特点,从音乐情调来讲,旋律清新活泼、流畅动听,充满了朝气和青春的活力。

相关内容分析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其父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他则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

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后被填词成为声乐曲。

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

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

3、音响分析
本节课中,音响主要涉及管弦乐曲《春之声圆舞曲》,由于乐曲是由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本课学习前,学生接触过管弦乐曲,能够感受到学生是喜爱管弦音乐
的,有学习和了解管弦音乐的需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愿意和他人一起探究
音乐,一起合作表演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调查中,教师针对学生记忆主题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喜欢用听的方法记忆音乐主题的占总数的23%,喜欢用唱的方法记忆主题旋律的占15%,喜欢用听、唱、演等多种方法记忆主题旋律的有占62%。

3.“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能够判断出活泼欢快、热烈奔放、优美抒情的情绪,对本首作品热烈愉悦情绪是能够正确判断的;学生没有掌握音乐曲式结构分析的方法,对曲式结构概念把握不准确;学生具备判断乐曲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四拍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喜爱管弦乐曲《春之声圆舞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律动表演,体验乐曲热烈愉悦的情绪,表现力度变化。

2.模唱、模仿乐器演奏,记忆旋律主题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春之声圆舞曲》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

2.能够模唱主题旋律和聆听主题旋律的次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乐曲热烈愉悦情绪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难点
对乐曲结构的判断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聆听乐曲
【阶段目标】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热烈愉悦的情绪。

【设计说明】学生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不能是支离破碎的,所以要先对音乐作品完整欣赏,对深入学习乐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学生聆听音乐,判断音乐情绪是愉快热烈的,并说出类似过年,放鞭炮等场景。

2.教师介绍乐曲的标题叫《晚会》。

(二)聆听乐曲第一大段
【阶段目标】聆听乐曲第一大段,听辨第一乐段的拍子、第二乐段音乐力度变化以及第三乐段的主题旋律。

【设计说明】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现、乐器模仿3种形式表现乐曲第一大段的三个乐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结构,并为乐曲第二大段听辨和表现做铺垫。

1.聆听乐曲第一乐段
(1)学生聆听音乐,听辨并判断出乐曲是三拍子还是四拍子的。

预设问题学生判断是三拍子
解决方法学生随老师用“beng”音哼唱下面的旋律:
感受音乐是四拍子的。

(2)学生随1位舞蹈队员学习“十字步”,形体表现力弱的同学可随老师进行前后踏两步的表演。

学习后随音乐进行秧歌表演。

(3)教师出示学生随老师演唱旋律后,朗读匡. 令匡. 令|匡令匡令匡 - |,并关注音响,在此旋律后,进行“十字步”表演。

(4)学生聆听音乐,随老师舞动红绸进行秧歌表演。

2.聆听乐曲第二乐段
(1)学生聆听音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2)教师出示乐谱,学生聆听音乐,随老师划强弱线条。

(3)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知道音乐力度的变化,像是在一问一答,相互呼应,这是一种音乐对答式的表现方式。

(4)学生聆听音乐,随老师上下挥动手臂,采用动作幅度的大小表现出音乐力度的变化。

(5)学生聆听音乐,随1位同学表现力度强弱变化。

3.聆听乐曲第三乐段
(1)学生聆听音乐,听辨出大鼓,铃鼓,长笛等乐器。

(2)学生随钢琴用“beng”音模唱旋律,体会这个乐段由铜管乐主奏,模仿出大鼓的声音,随老师在强拍处
模仿大鼓的演奏。

(3)教师出示,学生随钢琴用“tu”音模唱旋律,并模仿长笛在高音区吹奏。

(4)教师出示,学生随钢琴用“da”音模唱旋律,并用敲和摇的动作,模仿铃鼓演奏。

(5)学生观察和并判断出,两条旋律的节奏相同,就是音有变化。

学生随钢琴用“beng”模唱旋律,并模仿大鼓的演奏。

(6)学生随钢琴模唱第三乐段旋律,并模仿大鼓、长笛、铃鼓乐器演奏。

(7)学生聆听音乐,随老师完整表现第三乐段。

4.完整表现乐曲第一大段
学生随音乐进行秧歌、力度表现、乐器模仿,完整表现乐曲第一大段。

(三)聆听乐曲第二大段
【阶段目标】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现、乐器模仿三种形式听辨两大段中第一乐段的不同情绪,对比两大段的第二乐段,判断第二大段的第二乐段音乐更加规整,对比两大段中第三乐段的不同,知道第二大段的第三乐段最后多了1小节,结束音在do上。

【设计说明】通过听辨、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体验两段音乐的不同,学会聆听音乐。

采用检测方法,结合音乐和动作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为两大段,为感受、体验乐曲整体结构做铺垫。

1.聆听乐曲第二大段
(1)学生聆听音乐,听辨与第一大段音乐相同之处。

预设问题学生判断有“匡. 令匡. 令|匡令匡令匡 - |”旋律。

学生判断有力度变化。

学生判断有乐器模仿音乐。

解决方法学生再次聆听音乐,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现,乐器模仿3种形式,表现第二大段音乐,初步感受、体验与第一大段音乐
相同之处。

2.聆听乐曲第二大段的第一乐段
(1)学生听辨两大段的第一乐段,判断出第一大段的第一乐段情绪热烈愉悦,第二大段的第一乐段情绪是柔美的。

(2)教师介绍:因第二大段的第一乐段情绪柔美,故此
就不能表现出,匡. 令匡. 令|匡令匡令匡 - |锣鼓的声音。

3. 聆听第二大段的第二乐段
(1)学生聆听音乐,用挥动手臂的方式表现力度的变化。

(2)学生聆听音乐,听辨出第一行力度强,第二行力度弱。

(3)学生聆听音乐,判断旋律出现了2 次,知道出现了反复记号。

(4)学生聆听音乐,随1位名同学挥动手臂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

(5)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乐曲第一大段的第二乐段比第二大段的第二乐段旋律更加的规整。

4.聆听乐曲第二大段的第三乐段
(1)学生聆听音乐,听辨出第二大段第三乐段最后多了1小节,观察到结束音在do上。

(2)学生随老师模仿大鼓的演奏。

,同时手臂上举喊出“嘿!”
(3)学生聆听音乐,模仿乐器演奏。

(4)教师指导1位同学演奏铃鼓,教师演奏大鼓。

(5)学生随音乐完整表现第二大段的第三乐段。

5.完整表现乐曲第二大段
学生聆听音乐,随老师完整表现乐曲第二大段。

(四)完整表现乐曲
【阶段目标】聆听音乐,准确地采用扭秧歌、力度表现、乐器模仿3种形式表现乐曲。

【设计说明】在作品学习后,要给与学生完整性的体验,在体验与实践中,加深对乐曲曲式结构的感知。

1.学生完整聆听乐曲,想象音乐表现的相应场景和动作。

2.学生聆听音乐,完整表现乐曲。

(五)音乐作品介绍
【阶段目标】了解作品及作曲家贺绿汀的背景,加深对乐曲的喜爱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乐曲的聆听、感受、体验,激发对乐曲的喜爱,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乐曲背景和作曲家,更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学生了解,在1分51秒中表现出这么丰富作品的作曲家,是我国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原名叫《闹新春》。

2.学生聆听贺绿汀《牧童短笛》乐曲片段,并听辨出作品由钢琴演奏。

(六)课堂小结
【阶段目标】哼唱乐曲中最喜欢的旋律,加强记忆。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以检测形式来进行,通过哼唱学生喜欢的旋律,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

1.学生哼唱出熟悉的旋律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