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一、目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活动,把自己孩子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人,任何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目的是客观存在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
总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运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长大能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意义: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是父母或者年长者在家庭内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利于巩固学前儿童的道德根基,有利于塑造学前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文件综述:
(一)存在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前儿童年龄还小,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尤其文化知识的学
习,以防孩子在文化知识上落后。
智力水平或文化知识有分数作为评价机制而且有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前途,所以导致家长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忽视道德教育。
但丁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只会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
殊不知,早期没有打下两号的道德基础对孩子以后的品德发展非常不利。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2、重言传轻身教。
马卡连柯曾告诫做家长的:“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父母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为人做事。
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本,对孩子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一千条说教的效果还抵不上一条身体力行的影响,家人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以身试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常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对自己则很宽松,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不仅让孩子产生困惑,而且在说服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缺乏说服力。
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说服力。
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家庭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二)、对策及建议
1、正确的道德认知理念,改变不当德育观念家长们应该摒弃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念,做到教育价值回归儿童和谐发展的需要,回归生
活教育之中。
不急于朝夕,应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德育是儿童逐渐在生活中获得熏陶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德育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全面性。
家长们需放弃重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短见,学会观察和善于利用儿童爱摹仿的天性,因材施教、增进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使孩子成为明辨是非美丑的人。
家长们须合理改变功利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的生活宽度,激励孩子们去认识、去探索。
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也会不断激发幼儿去思考、去辨真假、去分善恶。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道德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并非是所谓的辅导班与兴趣班所能带来的德育价值体现。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是紧密贴近儿童生活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思想的导师,行为的参照,应该践行合理的观念改变不当的教育理念,减轻幼儿德育功利观念,回归幼儿德育的生活习得。
[张蓓,阳德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展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
2、改变重言传轻身教的教育行为,遵循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长应提倡合作意识,尊重儿童发展的权利,给予幼儿自由,倡导一种平行的德育教育观念。
家长们需要走下“神坛”,去尊重幼儿的发展权利,尊重幼儿的人格,体现平等和谐的德育方式。
随着学前儿童逐步成长至6岁左右,其面对成人的言行举止,已初步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初步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已经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份、需要、行为,进行初步的判断。
但学前儿童的理性逻辑思维还有待发展,家长们的德育方式应实现方法的科学性,行为的合理性。
重点体现在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且端正其教育观念,践行尊重平等的德育方式,树立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健
全的家长形象。
用以促进儿童的德育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体和谐发展,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家长们应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对孩子的知“情意行”的四个方面的教育,逐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方式,以完善儿童人格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为方向。
不再仅仅重视言语教育,要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熏陶。
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能学会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自尊自律的意识。
引导践行道德实践行为的平等性与榜样性,促使幼儿德育教育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张蓓,阳德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展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