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日前,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比赛,决赛即将来临,读黄厚江《我的本色课堂观》,回头反思,蓦然发现这堂“精彩” 课,充其量恐怕只能是热闹的表演罢了,静思教学的效果,不禁冷汗涔涔。
为何如此呢,反复揣思,还是自己没有真正地俯下身去,以生为本,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所谓才华展示,得意于自己的教学“机智”,课堂太过于机巧了,赢得了表面的精彩,忘记了课堂的真正作用。
一、关于“谁是主角”
学习这场大戏能否演好,主要看学生的表演和安排,其他人包括教师只是为他们所用罢了,但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环节早已事先做好设定。
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探究题目的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的想法与教师的设计偏离时,为了展示自己设计的精彩,便只好生拉硬拽使他们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
这样表面上讨论热闹,其实无论学生怎样讨论,其答案只能是教师预设的答案,没有了讨论的真正效果。
二、关于“肯定原则”
在这堂阅读训练的复习课中,笔者共设计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讨论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在表面上,笔者获得了“课堂亲和力较强”的评价,但反思这样的讨论大概只能让学生越讨论越糊涂:以前什么时候
都错,现在怎么样都对,问题的关键究竟是什么,还是一笔糊涂账,和“静以待之”有什么区别呢?肯定学生,示以可亲之形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开启思维,但有一个前提: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合理的。
否则很可能徒劳无功,只留下热闹,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在讨论白居易的《春生》(《南京市2012 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卷?诗歌鉴赏》)尾联“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有学生认为此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笔者也含糊其辞地给予了肯定。
虽然在最后展示了正确答案,但有些没悟过来的学生心中必然还有一个疑问:“思乡之情”哪里去了呢?能不能得分?为什么呢?如果当时也是微笑,但却明确告诉他们:这里答“思乡”恰恰是不合题意的:诗人想象春到故园,无处觅我,托春传语,春岂能言?表达的是一种被贬谪的伤感、消沉,肯定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
三、关于“讨论时间”
课堂气氛热烈可能是这堂课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回忆那一个个一环套一环的讨论活动,真地承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吗?那些“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学生真地思考到什么了吗?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难道一夜之间口齿伶俐了吗?上面说的“思乡之情”的讨论结果恐怕是最好的答案了。
用讨论活动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交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极好途径,但这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足够的思索,他们才能用心体悟文本,交流想法,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否则,只能是赶鸭子上
架。
与其做这些肤浅的表面的讨论,还不如砍去枝叶,留下主干,细嚼慢咽,也许更有实效,课堂的热烈和教学设计的“智慧”大概也不会受影响吧!
四、关于“问题设置”
正如前文所叙,为了追求上课的氛围,这节课还设计了一些简单至极的问答。
诚然,这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热烈,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但回忆那些简单的对错好坏的判断真地带给学生启发了吗?对达成教学的目标又有多少益处呢?也许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吧,如果少问几个这样的简单问题,应该能节约不少时间,为学生其它的讨论思考留下充裕的空间。
设计有一定思维挑战性的讨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励学生沿着问题的线索展开讨论,生成新的学习问题,提出有创新性和超越式的见解,最终使讨论问题不断深入。
五、关于诵读
为了紧扣高考说明,这堂阅读训练复习课选择了三首诗歌和—篇散文,围绕高考要求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环节,整堂课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精彩,教师也做了适当的点评。
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但无论是前文提到的诗歌情感把握问题,还是表达技巧问题,很多答案本来就很简单,学生却擦肩而过。
在分析白居易的《春生》尾联的情感问题上:为什么学生会说有思乡之情呢,归根结底还是没能读懂诗歌,没读懂的东西怎么
去讨论分析呢?笔者平时经常跟学生说读诗歌时,要调动想象,进入意境,可是,这堂课中居然忘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让课堂的讨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古人留给我们的文章精华,被弄得支离破碎,而喋喋不休的分析讨论则无情地消解了诗歌的深情,让我们的学生如何领略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流落他乡的悲苦呢?这是诗人的悲哀,还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呢?反思课堂,让人警醒。
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地俯下身去,做到“以生为本”,才能去掉僵硬的表演,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