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危险货物运输.
2、6.1类衡量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Half-lethal dose) 半数致死浓度LC50 (Half-lethal density)
3、影响6.1类毒性大小的因素
可溶性↑、挥发性↑、颗粒度↓,毒害性↑
4、6.2类:感染性物质 主要包括:含有感染性物质的 生物制剂、医学标本等,但不包括 以基因改变的微生物和生物体(第 九类)。
1.5类:具有整体爆炸危险但极不敏感的 物质或物品
1.6类:不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极不敏感 的物质或物品
注1:1.1→1.5→1.2→1.3→1.6→1.4
(二)第二类:气体 Gas: Compressed, liquefied and dissolved under pressure
1、定义
在50℃ 时蒸汽压力大于300kPa或在 20℃和101.3kPa的标准压力下完全呈气态, 经压缩或降温加压后,贮存于特殊容器中 的物质。
2、分类
按液化方式 永久性气体:指在常温下加压不能液化的
压缩气体。 液化气体:在常温下加压液化的气体。 可溶气体:经加压后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 深度冷冻的永久性气体:在低温下加压液
化的气体。
按性质分类(IMDG-code) 2.1类:易燃气体 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 2.3类:有毒气体
(四)第四类:易燃固体、 易自燃物质、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4.1 易燃固体 4.2 易自燃物质 4.3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
1、燃点(Inflammable point) 在试验条件下,易燃固体的蒸气与空气 的混合气体遇明火能够持续燃烧5s以上时 的最低温度。
2、自燃点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int) 在常温常压下,不需要外界点燃,即能 自行释放出使其气体或者蒸气燃烧所需的 最低能量时的温度。
2000年版 2002年版 2004年版
(二)《水路危规》
1、《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第一部分《水路包装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2、制定依据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危规》 和《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 本 》(简称联合国“橙皮书”)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各类包 装危险货物的船舶运输、港口装卸、储存等 业务,但是不适用于国际航线运输(包括港 口装卸)、军运、散装危险货物
海上货物运输
航海学院 货运教研室
田佰军
第六章 危险货物运输
《国际危规》及《水路危规》 危险货物分类及特性 危险货物包装和标志 危险货物运输单证 危险货物积载与隔离 《危规》内容结构及使用方法 危险货物运输的注意事项
定义
具有危险性 特别防护 防护不当,发生事故
一、《国际危规》和《水路危规》
(七)第七类:放射性物质 (Radioactive substances)
1、衡量指标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strength) 每秒钟内放射性物质发生的核衰变数或 射出的相应的粒子数
放射性比度(Specific activity) 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活度。
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Sv) 生物体受射线照射,每公斤体重所吸收 的相当能量。
二、危险货物的分类及特性
(一)第一类:爆炸品(Explosives)
按照爆炸品的危险程度可细分为6个小类 1.1类: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或物品 1.2类: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 的物质或物品。
1.3类: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 小抛射危险两者之一,或者两者兼有 但无同时爆炸危险的物质或物品 1.4类:无重大危险的物质或物品
(一)《国际危规》简介
1、《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Code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海运包装危险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制定依据
《SOLAS 1974》Ⅶ “危险品运输” 《MARPOL 73/78》附则Ⅲ “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 《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4、危规版本
1965年版 1990年版 1994年版 1996年版 1998年版
剂量当量率(Dose equivalent rate)(Sv/h) 亦称辐射水平:单位时间的剂量当量。
运输指数TI(Transport index) 危规规定:全船TIi ≤200;TIi≤50
2、IMDG-code标准
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比度>70 Bq/g
3、危害途径
外辐射(照射)和内辐射(照射)
(五)第五类:氧化剂和有机过 氧化物
5.1类:氧化剂(Oxidizing substances ) 如高锰酸钾、过氧化钠、次氯酸钙、硝酸
钠、氯酸钾、过氧化氢等 5.2类:有机过氧化物(Organic peroxide)
指含有二价过氧基结构的过氧化物
(六)第六类:有毒物质和感 染性物质
1、分类
6.1类:有毒物质(Toxic substances) 6.2类:感染性物质(Infectious substances)
4、防护方法
外辐射:屏蔽、控制接近的时间和距离 内辐射:防止放射源从消化道、呼吸道和 皮肤进入体内
5、射线种类及其危害
α 射线(α Rays):亦称甲种射线 带正电的粒子流,具有很强的电离作用,
但射程短,穿透力弱。内辐射危害大 β 射线(β Rays):亦称乙种射线
按性质分类(《水路危规》) 2.1类:易燃气体 2.2类:不燃气体 2.3类:有毒气体
(三)第三类:易燃液体 (Inflammable liquids)
1、闪点Fp (Flash point) 在试验条件下,易燃液体的蒸气与空气 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不连续闪火现象的 最低温度。
2、定义
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c.c(开 杯闪点65.6℃o.c)时放出易燃蒸气 的液体、混合液体、含有溶解固体 或悬浮物的溶液
4.1类: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固体退敏爆炸品
如赤磷、硫磺、萘、赛璐珞、浸湿的爆炸品(苦 味酸、三硝基苯等)、铝粉(有涂层)、电影胶 片等
4.2类:易自燃物质 如活性炭、白磷(亦称黄磷)、铁屑、油浸棉麻 制品、鱼粉(未经抗氧剂处理)、含油水量超过 20%的种子饼
4.3类: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如碳化钙、磷化氢、铝粉(无涂层)锂、钠、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