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案例分析:一起拍卖字画真伪纠纷案
标签:
none
杂谈
一、案情
1997年5月16日、17日,漳州市龙海拍卖行举办了"97春季龙海书画拍卖会"预展会。
龙海市电力公司的职工、书画爱好者曾某参加了这次预展会,并购得《拍卖图》、《拍卖须知》、《拍卖规则》。
5月18日拍卖会正式举行,曾某竞购得署名为刘海粟的山水画一幅、齐良迟的花卉一幅、萧娴的书法一幅(两件)、韩天衡的花鸟一幅、古叟的书法一幅(两件),总价人民币10725元,并支付了10%的佣金。
事后,曾某将此5幅作品携往厦门市、漳州市多名书画家处,请他们对这5幅作品进行鉴赏。
漳州、厦门的这些书画家一致认为署名为刘海粟、萧娴的作品系伪作。
此后,曾某多次找龙海拍卖行交涉, 要求拍卖行收回质品,并赔偿损失,拍卖行未予答复。
曾某遂诉至龙海市人民法院。
在一审期间,曾某将该批作品送至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上海画院进行鉴定。
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对其中刘海粟、齐良迟、萧娴三人的作品出具了赝品证书。
上海画院副院长韩天衡先生对署名为韩天衡的作品未出具任何书面意见。
二、审判
龙海人民法院于1997年9月23日、11月7日,两次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经过审理,一审法院认为,被告漳州市龙海拍卖行举办拍卖会的同时,向曾某提供了《拍卖图录》、《拍卖须知》和《拍卖规则》,曾某是看准了拍卖品的名称、型号、规格、质地、数量、品质后竞购得作品,拍卖行在《拍卖规则》第3条声明对拍卖作品不负任何责任,竞买人应在竞买前对拍卖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拍卖行不对拍卖作品的瑕疵承担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以下简称《拍卖法》)第61条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曾某的诉讼请求。
诉讼费人民币858元由原告负担。
曾某不服一审判决,向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认为: (1)原审判决有意回避拍卖行存在恶意欺诈的事实。
拍卖行提供给曾某的《拍卖图录》中,在显著部位注明"本场拍卖会作品经专家审定认可"的字样,足以使人认为该批拍卖品是"经专家审定认可"可以上市流通的书画作品,诱使其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其行为构成欺诈; (2)原审认定,曾某在诉讼期间擅
自将5幅作品带至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于法无据;(3)本案应适用《拍卖法》第 61条第1款的规定,由被上诉人承担赔偿责任。
《拍卖规定》中声明“本拍卖行对作品恕不负任何责任”,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公平、不合理,内容无效。
故请求撤销原审判决,判令拍卖行偿还货款9790元,赔偿经济损失5428.60元,增加赔偿9790元,并公开向其道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曾某亲临拍卖预展会,观看了有关拍卖品,在拍卖会上举牌竞购得5幅字画,拍卖成交。
拍卖行在《拍规则》第3条中规定,本拍卖行对作品恕不负任何责任,竞投人应在拍卖前对欲竞技的拍卖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上诉人本应在拍卖成交前对拍卖品真伪进行判断。
曾某在拍卖成交后将争议标的送至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对此法院不予认定。
曾某不能举证说明拍卖行未就其已知拍卖作品的所有情况进行告知,不能证明被上诉人存在欺诈行为。
上诉人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依照《拍卖法》第3条、第61条第1款第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1项之规定作出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诉讼费人民币858元由上诉人曾某负担。
三、评析
本案已告一段落。
曾某为何会输了这场官司呢?是否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卖假画还能得到法院的保护"?
拍卖市场的出现如同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股票市场的出现一样,都是完善我国市场体系所必需的。
在西方国家,炒股票、经营房地产和参与拍卖活动是三大投资方式,其中以拍卖,特别是艺术品拍卖回报率最高,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货币保值方式。
从国际拍卖业的情况来看,文物和文化艺术品的拍卖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的拍卖业虽然发展不久,但艺术品拍卖市场在一些大中城市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同时,困扰文物及艺术品拍卖最严重的是质品问题,仿制者的造假技术越来越高,很多情况下,不要说委托人、拍卖人本身真假难辩,就连一些权威的专家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因此《拍卖法》在法律中直接规定出卖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免除瑕疵担保责任,也就是《拍卖法》第61条第2款规定的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由于文物与艺术品的真伪及品质不象其他物品那样容易确定,因此,在拍卖人声明对此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法律确定了一个“买者小心”的原则。
同时,就国际拍卖行业的惯例来看,对中国的字画及17、18世纪的油画也是不保真的。
从拍品价格低廉这个角度也无法说明该字画的真伪,正如有人从地摊上也可以买到很便
宜的真品一样。
而且即使是同一位画家,在不同时期,画风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再者,就书画鉴定而言,目前, 国内尚无权威的中国字画鉴定机构,中国字画鉴定只能用目鉴,就画本身无法借助于科学仪器进行检测,目鉴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就同一幅画亦出现各"名家"之间存在不同看法的情况。
因此,本案争议的字画的真伪将难以作出权威的鉴定结论。
《拍卖法》同时规定,拍卖人要对拍卖标的进行公告和展示。
竞买人在此过程中要对拍卖标的进行查看审鉴,作出判断,审慎抉择。
本案中拍卖行将字画进行预展,原告去看了展览,看中一些画,愿意购买。
在拍卖现场,举牌竞买。
在拍卖槌敲响时,他与拍卖行之间的买卖关系就已经成立了。
他们的买卖关系受《拍卖法》的保护。
其次,曾某难以举证说明拍卖行未就其已知拍卖品情况作出说明,难以说明拍卖行未尽告知义务。
拍卖关系涉及拍卖行与委托方、买受人的关系,拍卖行应就其从其委托方处已知的拍卖作品的情况如实地向公众进行告知。
由于委托方处于"幕后"的地位,其与竞买人没有直接接触,他对拍卖行如何说明拍卖作品的一切情况,只有拍卖行与委托人自己清楚,他人不得而知。
拍卖行现主张其已将所有拍卖作品委托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并将拍卖作品进行展示。
其已将其所知有关拍卖物的情况如实向竞买人作了说明。
买受人将难以举证说明委托人是如何向拍卖行告知有关拍卖作品的情况及告知的内容究竟为何。
原告应承担举证不力的结果。
本案中拍卖行出具的"拍卖图录"中"本场拍卖会作品经专家审定认可"的表述,拍卖行确实曾请厦门市、漳州市书画界的名流对该社字画进行鉴定,这些专家在审理中出具了这样的说明,指出"本场拍卖会作品经过专家审定认可"的正确含义应当是"本场拍卖会作品系经过专家在艺术水平的审查,并共同认为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予以拍卖"。
拍卖行并不存在欺诈行为。
而且,拍卖与一般意义的消费是不同的,拍卖物品是经过展示的特定物品,竞买人也是特定的,是参加展示会,取得竞买人资格,在拍卖会场举牌竞价者,与一般消费者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是有区别的。
因此,从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及我国的字画鉴定技术来看,目前难以对本案讼争的字画的真伪作出绝对的、权威的鉴定结论,而且曾某亦无法举证说明拍卖行未将其已知的有关拍卖作品的情况进行"告知",曾某的上诉请求难以得到支持,输了这场官司。
此案再次提醒各位竞买者,法院并不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买假画还能得到法律的保
护",鉴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特殊性,广大有志参与竞买者应认真判断、审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