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词牌2.花间派3.“新乐府”附:参考答案1. 词牌解答: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调,俗称"词牌",如[菩萨蛮]、[念奴娇]等都是。
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式,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都有明确的限定。
词与诗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词牌众多,每个词牌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都不一样,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比较自由地选择词牌。
2.花间派解答: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18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其余都集中在西蜀。
当时西蜀因山川之阻而受战乱较少,帝王官僚恣意享乐,他们十分欣赏温庭筠的词,词风也与温庭筠基本一致,后人将其称为花间派词人。
3. "新乐府"解答:"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首先提出的,但乐府诗及其传统却由来已久。
乐府诗源于汉代"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至白居易则明确地提出了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是从精神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不受旧题限制,而是立新题,写时事,不入乐,故以"新"相标。
二、简答题1.简述王安石散文的内容与成就。
2.简述韩愈的文学主张。
3.简述李益边塞诗的内容及特点。
附:参考答案1. 简述王安石散文的内容与成就。
解答:王安石的散文既有政论文、书札序跋文,又有记叙文和杂文,题材广泛,其中既有长篇大论的奏章,如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又有言简意深的短文,如《读孟尝君传》等。
王安石的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现实性强。
这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为文上,王安石不依古人,喜欢翻奇出新,如《读孟尝君传》如老吏断案,略无枝蔓,不足百字,足以翻千古之定案。
"词简而精"是王安石散文的重要的特点,为世人传颂的《答司马谏议书》也很能表现他的"笔力简而健"的文章特点,针锋相对,理直气壮。
他的一些记叙散文也很有特色,如《游褒禅山记》,叙议结合,以议为宗,行文跌宕顿挫,寓意深远。
他的抒情散文以《祭欧阳文忠公》为最好,其文情感深挚,气势旺盛,被后人推为哀祭之文的典范。
另外,王安石还有不少探究学术、讨论学术观点的文章,如《答韩求仁书》、《庄周》、《荀卿》等,这些文章往往立意新颖,结论出人意料,同样表现出他的一贯风格。
2. 简述韩愈的文学主张。
解答:一、韩愈主张学习古道:"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为此他极力号召他的弟子为文首先要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但认为学古不是摹仿,而是有所继承与创新。
二、提出"物不平则鸣"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三、对"贵族文学"予以否定:"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3. 简述李益边塞诗的内容及特点。
解答:李益所处的时代已逐渐衰落,此时的边塞已经没有开元时代的"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的那样鼓舞人心的局面了,而是呈现出"边城已在虏尘中,烽火南飞入汉宫"的衰危景象,所以,李益的边塞诗就失去了盛唐边塞诗的昂扬和雄壮,而是充满了肃杀、凄凉和伤感的情绪。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暖川》等。
沈德潜较为推崇李益的诗,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李益诗"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
这些诗对晚唐诗有相当的影响。
三、论述题1.简述周邦彦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试述秦观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试述吴文英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4.简述元好问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5.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6.试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附:参考答案1. 简述周邦彦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解答:周邦彦著有《清真词》,基本上写艳情和羁旅之愁,间或有描写时令、景物和咏史的作品。
较有影响的词还是那些吟咏离愁别绪、男女之情和风花雪月的作品,如[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词极善描写轻柔细腻的景物的情感,将其融成一片浑融朦胧而又清新深微的意境,在艺术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周邦彦词在当时和词史上都有很大影响。
他博采北宋诸家之长,最终形成了"富丽精工"的一家之风,又开南宋姜夔、吴文英、史达祖格律词派的先声。
周词还善于化用前人的诗词,如[西河]《金陵怀古》。
他的词句式整齐,格律谨严,后期词更是讲究平仄,甚至严守四声,极其适合配乐歌唱。
周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并多自创长调,在词的形式之美和表达的精工之美方面都有贡献。
当然,其内容的偏狭不能不说是缺点。
2. 试述秦观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解答:秦观有《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词的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第一,表现爱情是秦观词的主要内容。
这些词中虽然有个别的趣味低俗的作品,但大多数还是健康的,如追求真挚长久的爱情,表现对歌妓的同情等等。
第二,抒写迁离之苦,约有三、四十首,主要表现了他后期迭遭贬谪的心境。
第三,怀古词、纪梦,此类词为数不多,只有[望海潮](星分牛斗)、(秦峰苍翠)、(梅英疏淡) 、[好事近]、[满庭芳]、[雨中花]等,但往往寄托兴亡之慨、词境俊洁,审美价值很高。
秦观词十分善于营造凄迷忧伤、沉郁苍凉的意境,词境深远,有不尽之意。
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又如[踏莎行]写伤贬谪寂寞之苦。
秦观的词还十分善于抒情,含而不露,深沉雅致,情韵兼胜,但又显得自然畅达,了无滞碍。
上面引述的词作也具有这一特点,又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鹊桥仙](纤云弄巧)等。
他的词师法苏轼,破其藩篱,终于使词真正显示出了婉约的风格。
3. 试述吴文英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解答:吴文英有《梦窗词》,词作多达340首,题材主要是恋情、咏物、伤今怀古和应酬赠唱。
如《风人松》怀念亡姬: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词的境界亦真亦幻,似真似梦,由痴迷而生幻觉,再将幻觉写成现实,显示出了高超的词艺。
再如《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写恋情、《唐多令》写羁旅愁思、《思佳客》写春日景色都有这一特点。
吴文英的词在艺术技巧上有一定的发展。
一、吴文英精通音律,对于词的声调的安排与音乐曲调间关系十分重视,他在《还京乐》词序中说,有时词成"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来演试,看是否音律协调,因此,吴文英的词十分"密丽"。
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
二、极其善于虚实互化。
将实景化为虚景,将虚景化为实景,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风人松》怀念亡姬,就创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似真似梦的艺术境界。
三、在章法结构上,吴词善于将各种意象排列在一起,不受时空的限制,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如《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上阕写恋情就有李商隐的朦胧之美。
四、语言色彩强烈,搭配组合自由,如"腻涨红波"写池水,"倩霞艳锦"写云彩,而"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落絮无声春堕泪"等句子都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4. 简述元好问词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解答:元好问现存词378首。
元好问是歌颂爱情的词坛圣手。
他的许多爱情词不仅幽婉深致,还兼备北方民歌率直泼辣的情韵。
如[摸鱼儿]《雁丘词》,借雁悲人,直抒胸臆,大有苏、辛之风。
再如另一首[摸鱼儿],艺术手法与上词相同,是反对封建礼教的至情的颂歌。
张炎在评论这两首词时说:"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元好问词的内容较为丰富,有写壮志豪情、渴望建功立业的,也有写伤春悲秋、向往隐逸的,还有抒发登高怀远、故国之思的。
刘熙载曾评价他的词说:"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
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
"说其"集两宋之大成",未免誉之太过,但说其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并不过分。
总的来看,元好问在词风方面的推崇苏轼,并兼及诸家,由于早年和中晚年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不同,元好问的词风前后其变化也很大,前期"深婉",但后期则摧刚为柔,潜气内转,于深婉之中寄意遥深。
5.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点。
解答:李贺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在于他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极为大胆而又奇妙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时接近于幻觉,正是这种类似幻觉的通感手法才使他创造出瑰丽、冷艳、瘦硬、奇崛的诗境。
如以听感写视感:如"烹龙炮凤玉脂泣"、"银浦流云学水声"、"兰脸别春啼脉脉"。
以视感写听觉,如"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至于《李凭箜篌引》,就更为典型。
有时,李贺诗中的想象和比喻根本找不到逻辑联系,但又能使人心领神会,如"松柏愁香涩"、"荒沟古水月如刀"、"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等等。
上述的艺术方法和诗境铸造出了李贺诗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极为突出的艺术风格,李贺的诗以想像思维为线索,物象交错,时空错置,构建了一个上天入地,超越人间的诗性世界。
6. 试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解答:李煜在词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改变了词的传统,在内容上由写思妇怨女、离愁别绪倾向写国破家亡的悲哀与剧痛,在形式上逐渐减少乃至消释了词的宫廷贵族式的娱乐性,不再"以男子作闺音",而是径由自我作发端,直接抒写自我,增强了词作者的主体意识。
在这两方面正如王国维所总结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