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牙周病学 :牙周病的病因学

牙周病学 :牙周病的病因学


4小时的塑料片上有细菌和上皮细胞 8小时人工菌斑, F为塑料片
1920-1960 1960s
牙周病与病人体内的某些缺陷有关 如:牙周变性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970s一1980s 特异性菌斑学说
1990s一
菌斑微生物 +全身易感因素
牙周病的病因
始动因素
牙菌斑
局部促进因素 全身易感因素
促进菌斑堆积
改变宿主对菌斑 微生物的反应
牙周炎
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①导致内源性感染; ②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③致敏宿主等,造成牙周组织破坏。
患牙周炎时生态环境和菌群组成较牙周健康时更 为复杂,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宿主免疫反应的 复杂性,不同个体对各种微生物的易感性和抵抗力均 不相同。
牙周病病因的历史回顾
1880—1930 阿米巴(Amebae),螺旋体(spirochetes), 梭杆菌(fusiforms)和链球菌(streptococci)
牙周病的病因学 Etiology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牙周病的病因
始动因素
牙菌斑
局部促进因素 全身易感因素
促进菌斑堆积
改变宿主对菌斑 微生物的反应
牙周炎
细胞 生
宿及主前列腺素 免疫
物 感
抗原
染 内毒素
炎症 基反质应金属
其它毒性因素 蛋白酶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食物嵌塞、合创伤 解剖因素、不良习惯、医源性因素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遗传因素 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性激素 吸烟 有关的系统病 精神压力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共栖方式,保持菌群之间的相对平衡。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正常菌群之间相对平衡的重要作用:
1. 作为生物屏障,抑制外源性微生物; 2. 维持口腔或全身(如消化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 3. 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4. 营养功能,如有些细菌会产生维生素K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
或称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
具有三种主要的相互关系:
1. 共生(symbiosis)-呈现相互有利作用,提供 营养物质或能量来源
2. 竞争(competition)-微生物种群内的负性相 互关系,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位置
3. 拮抗(antagonism)-一种微生物抑制或杀死 另一种微生物
苯甲酸盐
Vit K3
菌斑和宿主间、菌斑细 菌间代谢的相互作用, 对于细菌在牙周环境中 存活是非常重要的
正铁血红素
氯化血红素
琥珀酸
异丁酸
牙周生态系
Periodontal ecosystem
定义: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与宿主牙周组织之间的
相互作用。
牙周组织解剖关系复杂, 由组织结构和理化性质 不同的软、硬组织组成,形成从有氧到无氧各种氧张 力的特殊微环境,口腔有合适的温度(35℃~37℃)、 湿度和营养,给许多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 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牙周生态关系很复杂。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一.牙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lm)
细菌群体 水性通道
概念
基质包裹的互 相粘附、或粘 附于牙面、牙 间或修复体表 面的软而未矿 化的细菌性群 体,为不能被 水冲去或漱掉 的一种细菌性 生物膜
特点:是一个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有机体。细菌凭借生物膜这独特结构,粘附在
一. 牙菌斑生物膜 二. 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 三.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四.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五. 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六. 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龈上菌斑
supragingival plaque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龈上菌斑
4小时沉积在塑料片上的pellicle; 4小时的pellicle内有4个细菌; 4小时pellicle有上皮细胞贴附,表面有少许细菌
微生物数量:唾液中的细菌超过108/ ml 牙菌斑中细菌更多,超过1011/g湿重。
各种微生物群体的优势在消长和波动,它们的种类 和数量取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可随卫生 习惯、饮食、年龄、口腔局部或全身情况等变动。正常 菌群是相对的、动态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
当正常菌群失去相互制约,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 平衡时便变得有害:
骨缺损
生境
生活小区
生态位
图5-3 牙周袋生境组成
在研究牙周菌群时必须考虑在什么层次上进行研
究,同一层次上的研究才有意义。
口腔—人体五大菌库之一 (口腔、肠道、皮肤、鼻腔和阴道)
口腔细菌寄生期长,从出生后3-4小时开始,一直寄 生至宿主死亡。细菌密度高、数量大
微生物种类:多达700种以上。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 氧菌,还有真菌、酵母菌、支原体、原虫和病毒等。
一起生长,使细菌附着很紧,难以清除;其间的细菌能抵抗宿主的防御
功能、表面活性剂或抗生素等的杀灭作用,不容易被水冲掉。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黏附 侧向生长 共聚 垂直生长 传播
Socransky SS, et al. Periodontol 2000. 2005
后期定植菌 早期定植菌 初始菌斑的形成
第一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
结缔 组织 和骨 代谢
疾病 初始 和进 展的 临床 表现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
Page and Kornman, Periodontology 2000. 1997
公元752年王焘 《外台秘要》
齿附 有齿 此有 物黄 ,色 先物 以, 钳如 刀烂 略骨 去状 之, ,名 然为 后食 依床 方。 用凡 药疗 。
牙 周
牙龈表面
龈沟液 唇颊侧,舌腭侧 附着龈 唇颊侧,舌腭侧

龈乳头 近中侧,远中侧

系 龈沟
牙龈侧 龈沟沟内上皮,结合上皮 牙 侧 牙颈部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
龈沟液
唾液 生境
生活小区
生态位 `
图5-1 正常牙周生态系组成
釉质
牙侧区
暴露的病变牙骨质

上皮附着区

结缔组织附着区

牙周侧区
表面上皮 牙龈结缔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