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2.1 地层划分及对比2.1.1 地层划分依据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

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

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

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1)张家滩页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

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

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图2-1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延长组地层综合柱状图表2-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三叠系地层及油组划分表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2)细脖子(或高阻泥岩)段760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第三段上部长(长4+5)为一套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和碳质泥岩沉积,夹煤线。

底部为砂泥岩互层沉积,区域分布较为稳定。

电性特征为自然电位呈微小波状,自然伽玛曲线和2.5m视电阻率曲线具指状高值,俗称细脖子(或高阻泥岩)段,为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对比的区域性辅助标志层,研究区长4+5砂岩较发育,上述细脖子特征不明显。

3)薄层凝灰质泥岩(斑脱岩)延长组第三段下部(相当于长71、长64、长63)发育多层凝灰质泥岩薄层,在研究区内分布稳定,电性特征为高伽玛、高时差、低电阻(图2-3、2-740750(1)S1标志层是本区长6与长7的界线。

据张家滩黑页岩50m 左右。

由炭质页岩、砂质泥岩及斑脱岩组成,厚2~3m 。

电性特征一般是尖锋状的高自然伽玛、高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是全井段的最高值,一般可达1.4~1.9万脉冲/分。

(2)S2标志层由2~4层斑脱岩组成,均匀地、近等间距的分布在长64油层中。

最上面一层斑脱岩即为长64的顶界,电性特征一般是尖锋状的高自然伽玛、高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是全井段的最高值。

(3)S3标志层由1-2层斑脱岩组成,二者相距约4~6 m。

如果长63中上部砂岩发育,则下面一层斑脱岩不存在或电性不明显。

上面一层作为长63的顶界。

电性特征为:高伽马值,声波时差呈高的尖峰状,电阻率中-高值,自然电位接近泥岩基线,在大多数井区,上层斑脱岩自然伽马与声波时差较下层斑脱岩要高,电阻率曲线尖锋状更明显。

(4)S4标志层岩性为炭质泥岩或含碳泥岩,电性特征:由两个相伴而生的高阻尖子组成,两者相距20m,4米视电阻率达280Ω.M以上,将下部高阻尖子作为长61的顶界。

(5)S5标志层位于长4+5地层中部,岩性为薄层黑色泥岩,是长4+51与长4+52分界标志,常表现为厚度1 m左右的2-4各尖刀状声波时差、视电阻率曲线特征。

电性特征为高声波时差、高伽马值,中高电阻(图2-4)。

4202.1.1.2油层组划分对比1)长3与长4+5分界及长4+5内部的分界长3与长4+5油层组的划分主要以岩性特征及厚度为依据。

长3油层组岩性为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细砂岩不等厚互层,砂岩较发育,连续性较好,自然电位主要表现为箱状负异常,个别为钟状负异常,自然伽玛曲线基本与自然电位曲线同形,视电阻率曲线齿状低值夹尖峰中高阻,厚度一般在70-90 m 。

长4+5油层组俗称“细脖子”。

该段地层厚度80-100m ,岩性主要为泥质岩、粉砂岩、和中厚层细砂岩为主。

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正,自然伽玛相对抬高,电阻率偏低,故称之为“细脖子段”。

特别是三角洲前缘主体部位上,长2、长3、长6地层砂岩发育,长4+5地层砂岩不发育时,长4+5油层组的“细脖子”特点尤为突出。

当长3底砂岩不发育时,在长3的底部形成一套较厚的砂泥岩互层,其电性表现为3—5个高阻尖子组合,每两个高尖之间的距离大约5m,其最下部的高阻泥岩尖子即为长3与长4+5的分界线,当长3底砂岩发育时,高阻尖子组390在长4+5中部,往往存在一套高阻泥岩,其岩性为黑色泥岩、页岩、碳400质泥岩,电性特征表现为高声速、高伽玛、高电阻,电阻率整体较高,易于识别。

可以作为辅助标志层应用,编号:S5。

该辅助标志层将长4+5分为长4+51、长4+52两个砂层组(图2-6)。

2)长4+5/长61界线(S4标志层)长4+5下部电测曲线可见数个相距约20-32m 的高阻尖峰,其中最下部尖峰为长4+5与长61的分界线,岩性为碳质泥岩。

电测曲线为自然电位曲线接近泥岩基线,伽马曲线呈高值,电阻率呈剑状高值。

界限之上长4+5层自然电位曲线整体相对右偏,电阻率整体左偏,呈明显的“细脖子状”。

3) 长61/长62界线长61与的长62分界是以长62顶部一层不太稳定的斑脱岩组成,横向过渡为500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分界。

对应的电性特征为高伽马值,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4) 长62/长63界线(S3标志层)700长62与长63的界线标志层为长63顶部一薄层斑脱岩(S3标志层),横向上有时过渡为泥岩与粉砂质泥岩,厚度约1~2m。

该层分布稳定,钻遇率约98%,测井曲线表现为明显的高自然伽马值,自然电位为泥岩基线,电阻率中-高值,声波时差增大(图2-3)。

5) 长63/长64界线(S2标志层)长64上部有2层薄的斑脱岩(S2标志层),二者相距约4~6m。

上层斑脱岩是长63与长64的分界线(图2-4)。

电性特征为:高伽马值,声波时差呈高的尖峰状,电阻率中-高值,自然电位接近泥岩基线,在大多数井区,上层斑脱岩自然伽马与声波时差较下层斑脱岩要高,电阻率曲线尖锋状更明显。

6) 长6/长7界线(S1标志层)由1~2层薄层斑脱岩组合而成(S1标志层),厚约2~5m,对应的电性特征为高伽马值,声波时差呈高的尖峰状,电阻率中-高值,自然电位接近泥岩基线(图2-4)。

长64内部发育数层斑脱岩,且分布稳定,钻遇率接近97%。

2.1.2主要油层组的岩性和电性特征1)长4+5油层组长4+5油层组厚度一般在80m左右。

总体岩性组合为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

在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含有较多的植物化石碎片。

与长3、长6油层组相比较,长4+5油层组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正,自然伽玛相对抬高,电阻率偏低,故称之为“细脖子段”。

以S5标志层将长4+5油层组分为上下两个砂层组,各为一个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

长4+51砂岩组厚约40m,岩性为灰黑色、灰绿色泥岩、含炭泥岩、粉砂岩与中层状细砂岩不等厚互层,总体以泥岩、粉砂岩为主。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为锯齿状正异常,视电阻率曲线为齿状低阻,夹有3~5个高阻尖子。

长4+52为浅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该段在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齿状、指状负异常,局部箱状负异常,自然伽马曲线呈指状、箱状,视电阻率曲线齿状低值,局部中高阻。

在研究区长4+52砂层组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

2)长6油层组长6油层组是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主体为一套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层厚度通常在130m左右。

上部岩性以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夹有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

下部由灰色长石砂岩、灰色泥质砂岩及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夹有多层凝灰质泥岩、泥岩,砂体变薄,泥岩中含有较多的植物化石碎片。

该层在电性上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钟状高幅度负异常和指状负异常,自然伽马曲线与自然电位基本同形,视电阻率曲线齿状或尖峰状,中低阻,局部峰状高阻。

该油层组按沉积旋回和标志层可进一步划分为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砂岩组,其特征简述如下:(1)长61砂岩组长61为区内最主要的含油层段。

由灰白色块状中-细粒长石、灰色粉砂岩与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构成。

沉积厚度总体变化不大,一般在40~54m之间,平均47m。

常发育2~3套砂体,单砂层厚度4~20m,其中长61下部的厚层细砂岩,在全区大部分区域分布稳定、沉积较厚,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含油层段。

长61中、上部砂体厚度变化较大。

该套砂层自然电位多表现为箱状、钟形、指状负异常,视电阻率为块状、指状中高阻。

(2)长62砂岩组长62为本区的主要含油层段之一。

主要由浅灰色、灰色、灰白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构成。

沉积分布极其稳定,厚度28~38m,由2个沉积旋回组成,单砂体厚度3~10m。

长62上沉积旋回以细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砂体发育;是本区长62的主要含油层段。

该套砂层自然电位多表现为箱状、视电阻率曲线峰状或块状高阻,阻值大。

(3)长63砂岩组长63砂岩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色长石细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斑脱岩,地层厚度26~33m,平均30m左右。

形成2个次级沉积旋回,各旋回发育差异较大。

砂层单层厚度和长61、长62比较相对较薄。

该套地层自然电位为中低幅度齿状夹指状负异常,视电阻率曲线以低阻为主,上部为峰状中高阻。

长63为区内含油层段之一,含油砂体主要为63上部砂层。

(4)长64砂岩组长64砂岩组岩性由灰色细砂岩、深灰色泥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组成,夹数层薄层斑脱岩。

该亚组沉积厚度较稳定,为18~22 m。

该套地层自然伽马总体为较高值,自然电位均为泥岩基线,局部为低幅度齿状夹指状负异常,视电阻率曲线以低阻为主,偶见峰状高阻,在研究部分井区长64中下部发育5~10m砂层,具有油气显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