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标: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影响与理论特点;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内容;哈罗德的实物增长模型;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滞胀的原因分析熟悉货币乘数论;货币供给理论中的“ 新观点” ;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的主要结论;影响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储蓄生命周期说;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掌握内生货币供应论;IS —LM 模型的理论核心;资产选择理论;利率的结构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解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利率中介指标论主要内容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乘数论(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三)内生货币供给论三、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三)“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四、利率理论(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 - LM 曲线分析(二)利率的结构理论五、储蓄理论(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二)储蓄与经济增长六、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原因(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滞胀”原因分析(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七、货币政策理论(一)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论(三)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新古典综合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之一。
与另一支派新剑桥学派相比,新古典综合派形成的时间较早,影响的范围较大,自20 世纪50 年代起至80 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居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新古典综合派还有许多别称,在谈论“两个剑桥之争”时,为了有别于英国的新剑桥学派,常把他们称作“美国剑桥学派”或“美国凯恩斯主义”,而他们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则自命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但由于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把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综合在一起,故人们大多仍然采用该学派早期自我命名的“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汉森(Alvin H. Hansen),主要代表人物有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萨缪尔森(Paol Samuelson), 索洛(Robert Solow )和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的托宾(James Tobin )等。
所谓“新古典综合”的涵义,就是把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与凯恩斯的以总量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
他们认为,仅用新古典学派倡导的微观经济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的混合经济现实,因为经济主体也不再由私人企业和公众两个部门组成,政府也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单纯用价格机制不可能调节经济运行;而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时期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和背景变化了,在经济的正常运作中企业和公众的经济活动仍然受价格机制的支配,单纯用宏观经济理论也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发展,政策主张也应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有效地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维持稳定的均衡。
新古典综合派的这一理论特色也充分体现在他们的金融理论之中。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金融学说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继承又有突破,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性。
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
例如,关于货币交易需求理论的鲍莫尔模型,就是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最适度存货管理技术来阐明货币交易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并根据货币交易需求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得出萧条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大于预期的总体结论。
第二,现实性。
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分析对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针对战后西方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出现的难点以及货币金融领域层出不穷的创新所产生的新课题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关于货币投机需求理论的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就是以当今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为对象,研究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交易设备不断完善,金融交易日益活跃的情况下,人们如何调整自己资产组合的问题。
第三,实用性。
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较凯恩斯的金融理论更具体、更细致、更精密。
他们以现代数学为工具,来用实证法,特别加强了对技术性细节的研究,设计出一些精巧的数学模型或几何图解,便于在实际中应用。
第四,政策性。
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带有明显的政策性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参政有关。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真正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认可和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凯恩斯已经去世,将他的理论付诸于实施的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
他们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而得到政府的重视。
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乘数论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变动,导致货币供给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
即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倒数。
1、简单的乘数模型:简单乘数模型是以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为根据而提出的,此类模型众多。
例如,萨缪尔森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学》里以整章的篇幅进行过论述。
他认为,“作为货币供给的一部分,银行存款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论述中,他们进行的是简单的抽象分析,认为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其业务活动创造出存款货币来。
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第一家商业银行在接受基础货币作为初始存款后,除了保留的法定准备金以外,均用于贷款或投资。
第二家商业银行接受了由这笔贷款或投资转化而来的存款以后也是照此办理,通过各级商业银行延续的连锁反应,最终创造出数倍于该笔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
这个初始存款的派生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其数值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1/r=m 在这个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式里,m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控制的r,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取决于基础货币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两个因素。
由于这两个变量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行为所决定,因此,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可见,这个简单货币乘数模型的结论,与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是吻合的。
2、复杂的乘数模型:m=1/ (r+e+c )在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里,由于加人了商业银行和公众行为决定的诸多变量,使货币供应量变成不是可以由中央银行一手操纵的外生变量,而是一个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共同决定的内生变量,这个动态均衡值变动的决定因素中,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公众对各种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利率和收人水平的变化等同样对货币供应量起决定性作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信用创造、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1)金融创新使得可转让支付命令、可转让存单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都能导致派生存款的增加。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弹性。
(3)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款业务通过发挥转移可贷资金的中介职能也会创造出若干倍的存款负债来。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之间业务界限的模糊化也扩大了他们的货币创造能力。
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他们的贷款规模既要受预期的影响,也要取决于经济的需求程度。
3、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措施,因为商业银行可以收回短期拆借,减少国库券的持有,向中央银行借款,而不缩小贷款规模,以对付准备率的提高。
同时,因为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率低于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的资金转入这些机构就会扩大货币供给。
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标和手段应该改变。
具体表现为将信贷规模作为控制重点,将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为控制指标,将控制银行信贷,消费信贷和股票发行为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
(三)内生货币供给论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新古典综合派明确提出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其主要理由为1、从存贷款关系上看,银行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的,只要有贷款需求,银行就能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
2、金融创新可以扩大货币供给量。
3、企业可以发行票据,相互提供融资便利,甚至不履行还款义务等创造出“非自愿”商业信贷方式“支付”投资项目,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一一鲍莫尔模型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 交 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鲍莫尔认为,任何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货币收入取得和支用之间 的时间差内,没有必要让所有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
由于现金不会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所以 应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待需要支用时再变现,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手续费就有 利可图。
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收益越大,生息资产的吸引力也越强,人们就会把现金的持有额压到最低 限度。
但若利率低下,禾利息收入不够变现的手续费,那么人们宁愿持有全部的交易性现金。
因此,货币的(5) 或(6) 其中,P 为一般物价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
它表明,当交易量或手续费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余额就将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现金余额就 会下降,这种变化不成比例,现金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 0.5和一0.5。
也就是说,现金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而与利率成反比。
鲍莫尔模型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和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制 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归纳为: 第一、鲍莫尔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一一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
这一论证表明,不能影响利率的货币政策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根据平方根公式,货 币存量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以平方根成比例增加 ,所以,为使公众能吸收追加的货币,收入的增加必须大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这就证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比凯恩斯理论预期的更大。
第三、鲍莫尔模型的基本结论也可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即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国家收入)大于 国际储备(国家现金存量)的增长速度。
对鲍莫尔模型的批评主要在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和利率弹性都不是常数,而是变量。
对于上述鲍莫尔模型,也有不少批评意见。
比如认为模型忽略了影响货币交易需求的一些重要因素,如 时间价值、通货膨胀、货币界定、支付制度和条件、金融创新等,致使模型有失偏颇;有的否定模型的定 性理论假设;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模型的数量关系描述不准确,认为货币需求对交易量的弹性并不是一个常 数,而是一个变数,这个变数的具体数在 0.5和1之间。
(二)“立方根定律”一一惠伦模型“立方根定律”一一惠伦模型论证了 预防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惠伦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事物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