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从出口规模来看,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速放缓
20xx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但因金融危机的影响,20xx年我国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增速为-16%。
20xx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加,20xx年和20xx年的增速分别高达31.3%和20.3%。
之后因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贸易成本不断攀升,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20xx年,我国出口额为23427.47亿美元,增长6.1%。
从表1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出口总额不断增长,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2、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转方式、调结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20xx年的5.4%下降到20xx年的4.8%;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从20xx年的94.4%上升到20xx年的95.2%,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比重分别从20xx年的5.5%上升到5.7%。
具体的出口商品结构见表2。
3、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
从出口分贸易方式来看,20xx年、20xx年、20xx年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超过一般贸易,但从20 11年开始,一般贸易出口超过了加工贸易的出口,出口贸易方式调整成效显著。
20xx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恢复到一半以上。
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20xx年,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0.7%,占出口总值比重为51.4%,二十多年来首次超过一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
87.8%。
加工贸易出口8843.6亿美元,增长2.7%。
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
20xx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
相关数据见表3。
4、从出口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从出口主体来看,中国出口主体日益多元化。
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民营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
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分别从20xx年的18%和55.2%下降为20xx年的10.9%和45.9%;20xx年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高达40.8%。
从表4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出口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5、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出口布局继续优化
从出口的国内区域市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出口布局继续优化。
历年来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在不断的降低,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东部地区的出口比重由20xx年89.8%下降到83%,而中部和西部的出口比重分别由20xx 年的5.6%和4.6%上升到20xx年的7.8%和9.3%。
20xx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9%,中部地区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8%,西部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高达22%。
具体的区域出口情况见表5。
6、从出口的国际市场来看,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发达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出口市场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出口额占比从20xx年的46.2%下降到20xx年的39.1%。
而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额总体增长较快,20xx年中国对东盟出口较20xx年增长了11.5%。
20xx年全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达到1061.47
亿美元,增长了14.4%,高于我同期外贸增幅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3%。
20xx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比重如图1所示。
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际需求较难回升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
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
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
20xx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xx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xx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
20xx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xx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2、中国出口竞争力较弱
不论是中低端产业领域还是高端产业领域,中国出口竞争力“青黄不接”,出口产业竞争力较弱。
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
过去五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
当前我国中低端出口产业一方面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另一方面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使得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高端出口产业更是遭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过去五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
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
3、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20xx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
20xx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
其中,反倾销61起,反补贴14起,保障措施22起,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
此外,中国产品还遭受美国337调查12起,欧盟发起的反规避调查和反吸收调查各1起。
其次我国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摩擦的新热点。
中国输出光伏产品、风力发电机组、xxxx等高科技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
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另外贸易摩擦涉及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大。
五金矿产、化工、机电、轻工、纺织、医药保健、食品土畜类产品遭受调查案件分别为38起、23起、17起、13起、3起、2起和1起,其中,涉及钢铁和钢铁类产品的案件是最多的,有27起,涉案金额23.2亿美元。
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有超过1/4的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三、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力外贸政策优势,促进中国出口贸易发展
一是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以开放的态度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发挥自贸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
二是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三是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抓住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技术、标准、服务出口。
四是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加快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五是加快与相关国家开展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及准入谈判,扩大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
2、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出口竞争力较弱,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能源消耗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要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新竞争优势,支持出口企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建自主品牌,培育自主营销渠道,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方式;鼓励出口企业通过环保、节能、低碳等绿色技术和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3、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中国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当前贸易摩擦多发高发是中国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后的一种伴生现象。
我们要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首先,要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快速应对机制;其次,政府要对重要行业、重点出口产品和重点出口市场进行实时全面监控,进一步完善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现实的贸易摩擦救济体系。
最后,要继续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涉和磋商,坚持通过业界对话与合作化解争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务实、有效地做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4、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扶持跨境电商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
首先,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
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可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
其次,扩大快速消费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应尽快颁布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