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可见,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对传统学习思想提出质疑和批判之后,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及互动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它特有的张力开始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推动力。
一、传统学习观下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领域占主流地位的是客观主义的知识观。
我国传统上对知识的权威表达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稳固性,而忽视了知识的主观性。
在传统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所以学生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必须对学生进行“教学”。
近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如以
教师讲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等。
在传统学习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学校的许多学习是无效的:中小学学生成为知识记忆和考试的工具,造成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自信心消失,只获得了“呆板僵化的”——不完整的,无法在需要时进行运用的,也不能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的知识。
学生在9年或者12年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因此就很难成长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善于表达的独特的人。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倡的几种学习方式
(一)建构主义提出新的学习观
1、知识观。
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创造。
建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知识的主观性的充分肯定,从而提出四类知识: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怎么做的知识,是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能力;是谁的知识,是指涉及会做某事的人的信息。
2、学习活动观。
学习不只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
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且要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因此,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取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并且学生的原有知识因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是多元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学生观。
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力,一旦接触到新问题,往往依靠这些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的几种学习方式
1、问题解决式学习。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这就要求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能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景性学习。
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评估学习的效果。
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目标完成的全过程。
3、交互式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队中开展学习,互相帮助,以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在相互勾通、相互合作中共同达到目标。
三、以建构主义学习观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1、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独特性。
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对学习产生愉悦的体验,自觉地负担起学习的责任;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强化独立学习的意识,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独立学习的欲望,当学生的独立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独立学习受到积极鼓励并有更多的机会时,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会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2、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是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同时,对新知识的建构又可丰富和加深体验,形成新的经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总是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常常对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
所以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在体验中学习。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尽可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稳固的、优化的知识能力结构。
这可以加快从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变
革。
3、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通过设置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相互启发,不断深化问题,提供范例,逐步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等方式,逐步提高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4、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学习。
安排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小组间的协作、讨论、组内汇报,小组竞赛等,让学生在积极互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反省,学会合作,学会借鉴,从而培养和提高共同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在合作中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强化自身的学习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彼此交流与沟通中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提高学习的效率,形成和谐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