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部捉悸痞按摩疗法

腹部捉悸痞按摩疗法

腹部九宫捉悸痞按摩疗法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整理)
一、腹部九宫捉悸痞按摩疗法的根据
“捉悸痞”腹部按摩法的源于九宫分区理论,出自《灵枢经〃九宫八风》。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

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区,肚脐正上方为第9区,肚脐正右方为第3区,以此类推。

按照九宫图用捉悸痞”腹部按摩法进行腹部按摩。

河图布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脏腑归属区域歌:一区属肾二属脾,三肝四胆五归脐,六为大肠七为肺,胃心分属八九区。

二、腹部各区病症反应
第1区,肾系区域。

主肾脏病、膀胱病。

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

第2区,脾系区域。

主脾虚引起的各种身体虚弱、痰湿泛滥、消化不良、习惯性出血证等。

长期按摩第2区还能缓解忧思抑郁的低落情绪。

“脾在志为思”
第3区,肝系区域。

主肝脏虚弱症,如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所以很多妇科疾病会在第3区找到反应点。

经常按摩该区域还可以治疗缓解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第4区,胆系区域。

主胆病,如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第5区,中央区,脐部。

神阙穴,古来禁针宜灸,是宜补不宜泻的意思。

第6区,大肠系区域。

主大肠津液亏虚,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第7区,肺系区域。

主肺病,如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

肺脏虚弱造成的气短、无力、面白、精神不振等症状。

很多皮肤疾病会在第7区找到反应点。

“肺主皮毛”
第8区,胃系区域。

主胃部疾病,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肝木气盛会克制胃土,造成足阳明经的各种反应。

所以因为气恼或者情志不舒造成的头痛和女性乳房胀痛,按摩第8区的
反应点会取得效果。

第9区,心系区域。

心脏的功能不足或衰退造成的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头晕、健忘等症状,按摩第9区的反应点都会取得效果。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等。

三、捉痞悸按摩疗法的操作
按摩目标:­
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

­
按摩体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
如果没有发现,就用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

可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动悸点为止。

­注意:身体肥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用力按压才能找到。

身体健康人理论上应该找不到动悸点,很少找不到的。

因为真正健康的人太少见了。

­
动悸点在按压的时候会有明显的酸、胀、重的感觉,并且异常感觉会向周边放射。

­
如此操作即可找到动悸点。

按摩方法:­
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象我们平时捏茶叶的样子。

­指尖放在动悸点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在按摩手的手背上增加按摩力度。

­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悸动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小范围顺时针旋转。

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
按摩前不要吃太饱,若有便感,排空后再揉按。

每次以揉按300~500圈为宜。

每天1~2次。

­
自我按摩以缓和柔性的长期刺激为目的,千万不要贪多求快,盲目追求经络传感。

没有足够的经验,因为手法失当,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其他疾病的出现。

这一点也很重要!!!­
自我按摩后可能会出现排气(气)、腹泻或便量增多(滞)、情绪异常(瘀)等一系列排病反应,此为正常现象,应坚持。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悸动点会根据病情的缓解减弱、移动并向肚脐靠近,这是康复的迹象和表现,如果出现了相反的状况,请立即停止按摩并做相应的检查。

­
效果反应:临床观察,这种按摩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

其他的疾病治疗效果可能会差一些。

也许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妙用,希望大家能够亲身实践后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

­需要说明一点,按摩的过程应该感到身心安宁,气脉舒畅。

有些动悸点是疼痛拒按的,也就是说越按会越难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勉强坚持,以及早改变治疗方法或者检查就医为佳。

­
按摩结束后宜饮一杯温水,适当休息后再起身为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