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扩桩的验收标准
5.2一般规定
5.2.1夯扩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值不宜大于4500kN。
5.2.2应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夯扩桩设计。
5.2.3所有夯扩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计算内容包括:
1基桩的竖向(抗压和抗拔)承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力计算。
2桩身和承台的承载力验算,桩身露出地面或桩侧为液化土层、自重湿陷性土层、欠固结土层及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的土层时,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
2.1.5贯入度 set
在锤重和落距一定的条件下,每次锤击桩管进入地基土中的深度。
2.1.6充盈系数 fullness coefficient
实际灌注混凝土的桩身体积与设计计算的桩身体积之比。
2.2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Gp——基桩自重标准值;
Hk——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中的基桩桩顶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水平力;
HEk——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中的基桩桩顶处相应于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的水平力;
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
N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平均竖向力;
NEk——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桩顶平均竖向力;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Es——压缩模量;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3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查明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层分布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和整治方案的建议;
4 提供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评价地基的均匀性,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5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2桩身构造
4.2.1夯扩桩用于桩基础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用于复合地基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4.2.2扩大头应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夯填,填料塌落度宜为40~60mm。扩大头的填料量应以十击贯入度控制,不宜大于计算值的1.2倍;当大于1.2倍时应另选桩端持力层或调整桩距。
4.2.3夯扩桩中纵向钢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并沿桩长通长配置:
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岩土工程公司
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陕西龙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地基公司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冶基础工程开发公司
主要起草人:董忠级郑永强刘君鲁宁
赵晓峰朱沈阳李珍英史向庆
万增亭李三红刘清杰杨鲁飞
1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水下浇注混凝土时不得小于50mm。
2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60mm。
3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在6度区及非地震区不小于0.3%,在7度区不小于0.4%,在8度区不小于0.5%。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2,受压桩纵筋数量不应少于6根,抗拔桩和受水平力较大的桩纵筋数量不应少于8根。对于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和抗拔桩,纵向钢筋尚应满足计算要求。
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Gp——基桩自重标准值;
qsik——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ppk——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s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表5.1.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
设计等级
建筑类型
甲级
⑴重要的建筑;
⑵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的高层建筑;
⑶体形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含纯地下室)连体建筑;
⑷20层以上框架-核心筒结构及其他对差异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⑸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7层以上的一般建筑及坡地、岸边建筑;
⑹对相邻既有工程影响较大的建筑
λ——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3
3
3.1.1夯扩桩适用于处理人工填土、一般黏性土、黄土、粉土及稍密的砂土、碎石土等。
3.1.2夯扩桩可用于桩基础或复合地基。
3.1.3夯扩桩的桩端持力层宜选择可塑~坚硬状态黏性土、非湿陷性黄土,中密~密实的粉土、砂土或碎石土。
3.1.4选用夯扩桩时,应考虑夯扩桩沉桩的可能性以及施工中产生的振动、噪音及挤土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乙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建筑
丙级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7层及7层以下的一般建筑
5.1.2应根据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场地与环境的有关资料及建
筑物的有关资料进行夯扩桩的设计。
5.1.3夯扩桩的扩大头应进入可靠的持力土层。欠固结土层、湿陷性土层、液化土
层、饱和软土及高压缩性粘性土不应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粘性土、粉土不宜小于3倍桩身直径,砂土不宜小于2倍桩身直径,碎石土不宜小于1倍桩身直径。
4纵向钢筋伸入承台的长度不应小于35倍纵筋直径。
5纵向钢筋进入扩大头的长度,受压时不小于20倍纵筋直径,抗拔时不应小于35倍纵筋直径。
4.2.4夯扩桩中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箍筋:
1箍筋直径不小于6mm。
2箍筋间距宜为200~300mm。
3桩顶5倍桩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桩身穿过液化土层时,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的桩身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陕西省建设厅陕建函〔2007〕402号文件的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会同其他6个勘察、设计、施工及质检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多项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了我省夯扩桩工程经验,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经审查定稿。
本规程共8章3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夯扩桩构造、夯扩桩设计、夯扩桩复合地基设计、夯扩桩施工、夯扩桩质量检测及验收等。
1.0.4在进行沉管夯扩桩基设计、施工、检测与验收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2.1
2.1.1沉管夯扩桩 pipe sinking compacted base-enlarged pile
沉管夯扩桩是采用桩锤夯击夯管成孔,再向管内灌注一定量混凝土并夯击,使得管内底部现浇混凝在桩端形成一定尺寸的扩大头形混凝土灌注桩。
D——扩大头计算直径;
d0——外管内径;
H——灌注混凝土高度;
h——外管上拔高度
l——混凝土桩身长度;
L——桩管长度;
u——桩身周长;
Z——桩身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2.2.3计算参数
α——扩大头直径计算修正系数;
m——面积置换率;
γo——基桩重要性系数;
λi——抗拔系数;
β——端阻力增强系数;
Ψc——成桩工艺系数;
本规程由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规程的具体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工程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沉管夯扩桩技术规程》管理组(地址:西安市西影路46号,邮编:710054邮箱:dongzj@)。
杨震侯学周王晓军张玉明
目次
1.0.1为了在沉管夯扩桩设计和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沉管夯扩桩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测与验收。
1.0.3采用沉管夯扩桩的工程,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类型、荷载特征、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因素等,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检测。
2当桩端持力层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加深勘探孔深度,并进行下卧层强度验算。
3当桩端持力层顶面埋深变化较大时,应加密勘探孔,并提供持力层顶面高程等值线图。
3.2.2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埋深、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
2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1.2夯扩参数 compacted base-enlarged parameter
设计夯扩桩成桩直径、桩长、扩大头直径、夯扩次数等施工参数。
2.1.3沉桩深度 pipe sinking depth
场地地面至扩大头顶面的距离。
2.1.4褥垫层 mattress level
为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在桩端和基础之间设置的垫层,其厚度一般在150~300mm范围。
R——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Rh——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中的基桩桩顶处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a——复合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TK——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中的基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2.2.2几何参数
Ap——桩端扩大头面积;
A——桩身截面积;
As——受拉钢筋截面积;
c——外管下沉底端至设计桩底标高之间的距离;
3.2.3桩基础尚应包括:
1提供桩径、桩长的建议和桩端持力层的力学特性描述;
2提供桩侧阻力和端阻力,必要时估算单桩竖向、水平向及抗拔承载力;
3分析成桩的可能性,预测成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3.2.2夯扩桩复合地基尚应包括:
1预估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
2评价复合土层段及桩端以下压缩层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压缩性。
5.1.6对于用于自重湿陷性场地和其他可能出现负摩阻力的桩基,宜采取措施减少负摩阻力。
5.1.7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合力点与长期荷载重心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内力偶臂;墙下布桩时,在墙的转角处应布置桩,在纵横墙交接处宜布置桩;柱下不宜采用一柱一桩或一柱两桩,如需采用,应采取可靠措施。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