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机工程学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人机工程学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3 按作业情况选定作业姿势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4 人体测量参数的建议修正值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1. 坐姿操作工作区域设计
进行工作区域设计时, 对于工作面高度的确定, 应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使操作者保持正确姿势, 减少疲 劳为原则。 许多研究表明, 最佳工作面高度应略低于 人的肘高。 康兹(S.A.Konz)认为, 工作面的最佳高度 应在肘下50 mm,但工作面确定在人的肘上 25 mm至肘 下25 mm之间, 对工作效率无明显不良影响。
域与采用坐姿作业时相同; 其垂直面工作区域与采用
立姿作业时相同。 表8 - 11为美国男、 女性操作者采 用坐—立姿作业时的人体参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11 采取坐、 立姿交替操作的作业位置设计参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4. 其他作业姿势的空间尺寸
采用蹲坐、 屈膝、 跪、 爬、 卧等姿势进行操作 时, 需要占用的最小空间尺寸见图8 - 11和表8 - 12。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手移动轨迹——PQ曲线可由下列 参数方程确定 X=A1cosθ+A2cos〔65°+(73°/90°)θ〕 Y=A1sinθ+A2sin〔65°+(73°/90°)θ〕 (8 - 1)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2.2 垂直面工作区域 垂直面工作区域也可分为最大工 作区域和 正常工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对于坐姿作业, 可使工作面高度恒定, 根据操作
者肘高和作业特点, 通过调节座椅高度, 使肘部与工 作面之间, 保持适宜的高差, 并通过调节搁脚板高度, 使操作者的大腿处于近似水平的舒适位置。 表8 - 5给 出了男、 女坐姿操作时固定的工作面高度以及相应的 座椅(坐平面)高度和搁脚板高度的调节范围。
作区域。 美国的法莱(Farley)将最大工作区域定义
为以肩峰点为轴, 上肢伸直在矢状面上移动时, 手的 移动轨迹所包括的范围; 将正常工作区域定义为上臂
自然下垂, 以桡骨点为轴, 前臂在矢状面上移动时,
手的移动轨迹所包括的范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6 斯夸尔斯的水平面正常工作区域(mm)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由于人的肘部高度各不相同, 因此为使工作面的 高度适合于不同肘高的操作者, 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 法: 一是调节机器的高度, 此办法适用于机器有固定 的操作者或者轻便机器; 二是通过高度可调的座椅或 脚垫板调节操作者肘部的高度, 使之与工作面保持适 宜的距离; 三是调节工件的高度。 上述三种办法中, 通常以第二种办法最为经济、 方便。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7 立体工作区域示意图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2.3 立体工作区域 将水平面工作区域和垂直面工作区域结合, 上肢 在三维空间运动所包括的范围为立体工作区域或空间 工作区域。 图8 - 7为采用巴恩斯法、 斯夸尔斯和法莱 法得到的立体工作区域图, 其空间形状呈贝壳状。 立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8为坐姿操作时水平面的工作区域。 图中肩 峰点P以椅背Q为基准, P至Q的距离为1/2胸厚, 至工 作台边缘的水平距离 S也为1/2胸厚; K 为上肢前展长, J为前臂长, H为肩宽, 均取其第5百分位数; 胸厚G 取其第95百分位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10 垂直面工作区域(适用于男、 女性立姿作业)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9 男、 女性操作者立姿作业位置设计参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10 正常工作区域和最大工作区域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距离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3. 坐—立姿交替操作工作区域设计 采用坐—立姿交替的作业姿势时, 其水平面工作区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11 跪卧等作业姿势需要占用的空间 (a) 蹲坐; (b) 屈膝; (c) 跪; (d) 爬; (e) 俯卧; (f) 仰卧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12 成年人跪、 卧工作姿势的最小占用空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立姿作业时的水平面工作区域与坐姿作业时相同。 图8 - 10为立姿作业时垂直面的工作区域。 肩高E取其 第5百分位数; 肘高L取其第95百分位数。 表8 - 9是我国男、 女性操作者的立姿作业人体参数。 表8 - 10是根据表8 - 9所确定的最大工作区和正常工作区的
距离。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1 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8.2 工作区域设计 8.3 座椅设计 8.4 手握式工具设计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1 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8.1.1 行动空间 行动空间是人在作业过程中, 为保证信息交流通 畅、 便捷而需要的运动空间。 为此, 作业空间设计应 满足如下要求。
0.9346倍。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 8 - 1 立姿活动空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2 坐姿活动空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3 单腿跪姿活动空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4 仰卧活动空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1. 立姿活动空间 立姿时人的活动空间取决于身体尺寸、 保持身体 平衡的微小平衡动作以及身体放松状态。 当脚的站立 平面不变时, 为保持平衡, 必须限制上身和手臂能达 到的活动空间。 图8 - 1为立姿活动空间及上身和手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2 到接近对象的距离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2. 领域性 与人身空间相类似, 领域性也是一种涉及人对空 间要求的行为规则。 它与人身空间的区别, 在于领域 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不是随身携带的, 其边界通常是 可见的, 具有可被识别的标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体工作区域也可分为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区域。
舒适工作区域一般介于肩与肘之间的空间范围内, 此 时手臂活动路线最短。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2.4 工作区域设计 不论操作者采取何种作业姿势(可参照表8 - 3选择)
进行作业, 在利用巴恩斯法、 斯夸尔斯法和法莱法确
定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区域时, 应注意: ① 由于 人体测量数据是在裸体、 身体挺直的条件下测得的,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1 人身空间的分区及其说明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人身空间以身体为中心, 但在不同的方向要求的 距离是不同的。 通过实验发现, 人们站立时, 接近物 体的距离总小于接近人的距离; 不同性别的人, 身体 前、 后、 侧部的接近距离不同, 构成了人体周围的八 角形的“缓冲带”, 如表8 - 2所示。 同时还发现, 被试女性走过站立男性时距离比被试男性走过女性时 的距离远。
表8 - 7是根据表8 - 6所确定的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
区域的距离。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6 男、 女性操作者坐姿作业位置设计参数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表8 - 7 正常工作区域和最大工作区域在水平面和 垂直面上的距离(适用于男、 女坐姿作业的布局)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臂的活动范围。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2. 坐姿活动空间 图8 - 2为坐姿活动空间及上身、 手臂和腿的活动 范围。 图8 - 2(a)为主视图, 零点位于正中矢状面上。 3. 单腿跪姿活动空间 图8 - 3为单腿跪姿活动空间及上身和手臂的活动
范围。
4 . 仰卧姿活动空间 图8 - 4为仰卧姿的活动空间及手臂和腿的活动范围。
表8 - 5 坐姿作业工作面高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8 为坐姿操作时水平面的工作区域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9 垂直面工作区域(适用于男、 女性坐姿作业)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图8 - 9为坐姿操作时垂直面的工作区域。 图中肩 高F和肘高M, 均以坐平面PP为基准; N为坐姿窝 高, 取其第95 百分位数; 肩高 F取其第5 百分位数; 肘高M取其第95百分位数。 表8 - 6是我国男、 女性操作者坐姿作业人体参数。
8.1.3 活动空间
人从事各种作业都需要有足够的操作活动空间。 操作活动空间受工作过程、 工作设备、 作业姿势以及 在各种作业姿势下工作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作业 中常采用的作业姿势有立姿、 坐姿、 坐—立姿、 单腿 跪姿以及仰卧姿等。 图8 - 1~图8 - 4为各种作业姿势 时的活动空间, 这些活动空间均以我国成年男性第95 百分位数(身高1775mm)为基准。 女性均为男性的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1. 保证通行顺利 作业空间设计, 首先应考虑人能够顺利通行, 这
是保证作业空间适合于操作者的最基本的原则。
2. 操作联系方便 操作者在联系方面的要求, 包括操作者与机器之 间的联系和操作者相互之间的联系两个方面。 3. 机器布置合理 人和机器安装位置的关系, 应遵循便于人迅速而 准确地使用机器的原则。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8.2 工作区域设计
8.2.1 水平面工作区域 操作者采用立姿或坐姿操作时, 上肢在水平面上 移动形成的轨迹所包括的区域称为水平面工作区域。 水平面工作区域可分为最大工作区域和正常工作区域。 巴恩斯根据美国人体测量数据绘制出的水平面工
作区域如图8 - 5所示。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
因此, 在设计中使用这些数据时, 必须加以修正(见
表8 - 4);
第8章 作业空间与用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