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作文指导(一)常规作文的修改内容(适用平时作文练笔)1、讲究外在美:文面书写的修改文面书写的基本要求是字体端正,笔画清晰,修改明确,卷面整洁。
不能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涂改混乱,一片模糊。
另外,标点不仅起到断句的作用,还有非常重要的语气作用,直接影响文章的思想表达。
所以,对标点,要做到用法符合规定,形式书写标准,格式使用恰当。
如:各种点号不能出现在一行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末,后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个格,不断开;接连号和间隔号占一个格,这四种符号书写时皆居行中2、讲究内在美:立意、结构、语言的修改具体步骤方法一看文章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
把不切题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语句删去,与中心有关的材料不清楚的、不具体的要改写清楚、具体,遗漏的地方要补上。
二看文章结构是否清楚。
就是要看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过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应等。
如有不当、不足的地方应加以调整或改动,如有重复的段落应删去。
三看文章的语句是否流畅、生动,用词是否确切。
文章语言要得体、简洁、生动,不通的,不足的要加以修正。
内容:考场作文病因探寻一、考场作文低分的六大病根及解决方法病症之一:书写不规范由于在考场上方方面面的影响,卷面上出现了硬伤。
具体体现在:字体不工整,标点不正确,修正不得法。
字体要求工整,清清楚楚的一目了然,而我们不少考生伴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笔记的增多,书写速度的加快,由楷书逐渐到行书。
而到考场作文时,一笔一画再正楷书写,速度既慢又不实用,直接影响到作文的速度。
"修改不得法主要体现在错了之后,用涂改液,用胶纸,或乱勾乱抹,因卷面不清而丢分。
解决:定体练字,循环往复——以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的字体起步,然后向实用字体过渡;每日30个,一个月900个。
考试中会取得明显效果,一般仅卷面一项考分也要提高3—5分.病症之二:文体不明确分不清什么文体,从题目上看,象议论文而实际上却写成了记叙文,我们称为议论文的脑袋, 记叙文的身子。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写过议论文,愣去议论,结果没有论据就只好用记叙文代替了。
更多的是题目分不清文体,例如以"骄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亲近骄傲》《骄傲与歉虚》《骄傲的重要》《骄傲之歌》这些题目看起来挺好写,但实际写起来,难度就大了.例如《骄傲的重要》是写议论文文还是写记叙文不好确定。
解决:作文训练主要集中在话题作文上,对文体没有明确的要求。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写作习惯,确定自己最熟悉的文体,然后基本固定下来。
考场上自然得心应手。
小学生主要还是进行记叙文的训练。
新的文体可以在平时的随笔训练中体会。
病症之三:材料失真无缺积累选什么样的材料入文,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关键。
由于考生脱离生活实际,悟不出考文特点,在选材方面进入的盲区有两个:一是写什么不象什么!有不少考生认为写大事感人,于是编些离奇的故事,其结果是看到作文就等于让人辨别出的100元假钞数额虽大但没有价值。
二是没什么写什么!没有生活体验去编造有关的生活,使材料失真。
一篇文章能否感人,材料是比较关键的。
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而恰当的素材是考试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考生而言,由于生活面较窄,所感受到的一切,多以"学习"为中心,很难从生活的深层挖掘真实而感人的材料。
尤其在考前冲刺阶段,时间非常紧张,同学们更不易接触其他生。
解决:1、要有自己的阅读兴趣点;2、读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并注意有意识的积累。
病症之四:审题不准审不准引言和要求。
面对材料抓不住中心,而脱离话题.请听一个失败的案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到寺外。
长老搬走了椅子,在这儿等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在跳到"椅子"上时,发现"椅子"软软的,落地后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
小和尚仓惶离去,在这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压根儿就没提及这件事。
小和尚从此开始反省,他收住了心,再也没有翻过墙,经过刻苦地修炼,终于成为寺院里的高僧。
阅读完文章,请根据上述故事进行写作。
有一考生命题为:《成功贵在恒心》。
显然游离了话题。
解决:1、命题作文找准题眼;2、半命题作文补充自己熟悉的内容;3、话题作文要弄清中心话题的修饰语,定好标题;4、材料作文要先多提炼出几个观点,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写作(话题作文要专题训练)病症之五: 结构不明思路不清常言说:"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
文章没思路等于车离轨而行,虽然可以前行,但随时有翻车的危险。
我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了作文,大作文的确没少作,有时写得好有时写得差,分数不稳定,关键还是没把握住文章思路。
想些什么就写些什么跟着感觉走而失败。
解决:平时要养成依照提纲写作的习惯。
病症之六: 语言乏味多叙述由于受传统日记的影响,容易拉家常。
语言枯燥乏味,令人生厌.这在试卷中尤其是开卷部分,往往这样拉家常的叙述,给老师一个坏印象,最容易丢分。
解决:1、多阅读,多积累;2、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名人名句的引用。
语言关我们可尝试这样的几种方式,让语言焕发色彩。
一词汇在准确地运用词汇上下工夫。
在文章中可以用一些拟声词、叠词、四字词语和成语的使用。
二句子:过渡句、长短句、点题句、排比句1、过渡句:在行文中,一是写过去曾经发生的人和事,二是两件事之间的过渡.例如提起他,就像一把利剑刺进我记忆的深处,似乎还滴着血泪……2、长短句:语句单独成段,给人以语言流畅整齐之感.我盼冬天,又怕冬天.我盼冬天,又怕下雪.渐渐远去的岁月不曾忘记,而且永记心间.3、点题句:结尾点题,也就是和文章题目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题目:《你啊,你》开头:我长这么大了,老师"赏赐"我最多的,莫过于"你啊,你"这句话了.结尾:这回,他可是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啊,你!"4、排比句: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基本相同或类似的句子排在一起,用在开头或结尾,有笔下生花之效.题目:《压力》压力是春天温暖的风,吹绿勃勃生机的小草;压力是夏天的雨,滋润丰厚饱满的成果;压力又是冬天的雪,一时使万物失去光泽,甚至一些小生灵,因经不起严寒而死去……在句式变换上下工夫。
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可以将陈述句用反问、设问或感叹句的形式表达。
生动语言:动感、立体、多样、修饰语言生动形象,可以有目的进行加工,把握锤炼语言的技巧有利于让语言生动形象,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1语句倒装或重叠,长句变短句或词性活用.一场夜雨,洗净了大地的尘沙,绿了田野,红了西红柿,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色让人喜欢.2、修饰:用上比喻或拟人、拟物、通感等修辞方法,使语言生辉.如:他俩人好像一张纸的两面,分割不开是奶奶一勺勺的童话把我喂养大,我懂得了理想到底值多少钱.“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一句,意思是说“大雨来了”。
但是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风、雨当作正在奔跑的人,飞快地追赶天空的乌云,这样一说比“大雨来了”更能表现出雨来的之快、之急、之大。
当然,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我们应根据需要采用。
练习写好文章的细节学生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注意了情节的起伏,语言的流畅,但总感觉文章空泛,这是为什么呢?忽视了细节描写。
怎样写好细节,简单地说,细节描写要还原生活,去发现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等。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如何将“陌生叔叔帮我把车修好”写细,我们首先要还原生活场景,在头脑中勾勒出雪中修车图,再从这一图画中去寻找描写的细节。
例子:“叔叔迅速地摘下手套,用右手拿着链条,左手帮着把链条搬过去,链条一点点地扣上去了,一节一节地扣住了后轮的齿轮。
‘咣当’一声,链条滑了出来,这一次努力前功尽弃。
我的心咯噔一下,万一叔叔告诉我修不好,我该怎么办呀!可事情并非如我想象,只见叔叔向拢起的双手呵了呵气,又蹲下了身子。
他为了不让链条弹开,用右手把链条往前面齿轮上套住,然后右手拉住链条往后齿轮上移,左手护住链条不让它再滑出来。
后来,他看到位置有些偏,就用左手把它移正再装,洁白的雪花落在了他冻得通红的满是油污的手上,我知道他的手一定很冷,很冷,可他的心一定很热,很热。
终于,链条一节一节地和齿轮扣住了。
他猛一转脚踏板,车子居然又完好地转动起来。
”文章中最直观的细节是叔叔修车的动作细节,摘、拿、套、拉、护、移、转等动词的使用,写出了叔叔雪中修车的不容易,突出了人物精神。
其次应当是外貌细节和心理细节的描写衬托了人物美好的心灵。
每个人观察生活的角度和经历不同,再现的生活场景也就不同,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我们达到这样一种境地为最好——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内容:作文的写作步骤(一)审清题意:审题,就是动笔前,认真读题,对题目中每一个字和标点(有的题目中含有标点)都要认真阅读。
每一个作文题目对作文内容都会有一定的限制,我们在习作时要弄清这种限制,也就是要弄清范围。
一般有这样几种范围。
1、时间范围。
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我们审题时就应该审请时间范围,这种规定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取材的时间界限如《暑假中的一件事》。
二是启示了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如《午饭前后》。
三是限定了所写内容的特定时间背景,如《童年趣事》。
2、地点范围。
作文题目中常常出现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它们往往对所写内容的地点背景作了明确的限定。
如《农贸市场》《上学路上》。
3、对象范围。
如《我熟悉的人》、《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伙伴》。
4、内容范围。
这是指对事件的限制。
如《一个难忘的事》、《老师二三事》。
5、数量范围。
有些题对所写人和事物都作了数量上的限定,我们要确定它的数量范围,按照题目规定的数量要求去写作。
如《暑假中的一件事、《学校生活二三事》。
其次就是要找准“题眼”。
我们把它找出来,也就是找到了写作的重点。
如《一件难忘的事》这个题目,“难忘”就是题眼。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我们更需注意什么是关键词,把意思领会清楚。
比如《我的“傻”爸爸》,这个“傻”字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是不傻的意思。
找“题眼”有一定规律。
如果题目是一句话。
“题眼”多数在回答“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
如《我爱我的老师》的“爱”。
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多是修饰部分。
如《快乐的节日》的“快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有“题眼”,如《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