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一、贵州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一)贵州省技能人才的总体情况“十五”以来,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劳动保障部的安排部署,我省进一步加大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对具备条件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有所扩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劳动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将技能人才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中,并适时开展了一些技能人才抽样调查,但尚未建立统一的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不能适时掌握了解技能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经与省统计局协商一致,从2007年开始建立贵州省城镇经济单位技能人才统计年报制度。

2007年10月—2008年3月,省劳动保障厅与省统计局开展了全省城镇经济单位技能人才情况全面统计调查,2008年8月—9月,省劳动保障厅开展了全省私营个体企业技能人才情况抽样调查,并利用省工商局2007年私营个体年报数据进行推算,对全省2007年技能人才总量、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

1、贵州省技能人才的总量与构成。

截止2007年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为65.32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8.38%。

全省技能人才中,女性技能人才19.9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5%;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数为32.7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50.17%。

全省技能人才中高级工以上的共113679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7.4%,其中高级技工89692人,技师16875人,高级技师7112人。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结构比为:78.9:14.8:6.3。

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数的 3.67%。

2、贵州省技能人才的分布情况。

从所有制性质看,全省技能人才国有单位分布量为150471人,占技能人才数的23.03%。

城镇集体单位分布量为6195人,占技能人才数的0.95%。

其他城镇经济单位分布量为106986人,占技能人才数的16.38%。

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分布量为389628人,占技能人才数的59.64%。

从产业结构看,全省技能人才第一产业分布9975人,占技能人才数的 1.53%。

第二产业分布272404人,占技能人才数的41.7%。

第三产业分布370901人,占技能人才数的56.78%。

从行业看,全省技能人才分布前三位的是:制造业187603人,占技能人才数的28.72%;批发和零售业134068人,占技能人才数的20.5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68532人,占技能人才数的10.49%。

从地区看,全省技能人才按拥有量的排序为:贵阳市161425人;遵义市107078人;六盘水市74290人;黔南州44690人;黔东南州66705人;毕节地区33025人;铜仁地区30406人;安顺市29062人;黔西南州30912人。

(二)贵州省技能人才的培养状况1、推动技工学校改革不断深化。

近年来,在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全省技工学校针对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整合优化培训资源,促进了办学层次的提高、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截止2007年末,全省技工院校达58所,其中,高级技工学校7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8所。

全省技工学校招生人数近年来持续增长,2007年达 2.2万人。

技工学校招收培养高级技工比例不断增加,2007年度全省技工学校招收高技生0.3万人,比2006年增加93%,高级技工班在校生0.5万人,占技校在校生总数的13%。

2007年度技工学校毕业生中获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比例为79.41%。

技工学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近年来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技工学校还承担了面向社会培训技能人才的任务,2007年度全省技工学校共面向社会培训50514人次,其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23282人,获证比例为46%。

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结业生深受就业市场的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

2、大力实施技能人才高端带动战略。

为进一步适应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2005年底联合下文成立了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试点)、贵州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试点)、贵州交通技师学院(试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007年12月,根据劳动保障部有关要求和省政府批准的技师学院设置标准,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三所试点技师学院进行了评估验收。

2008年5月,经劳动保障部批准,贵州省确定了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险峰实业总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航高级技工学校等4家单位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3、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

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劳动保障部门共有就业训练中心85个,2007年度面向社会开展就业训练92076人,其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55245人,获证比为60%。

全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88个,2007年度培训人数达199301人,其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为137119人,获证比为68.8%。

(三)贵州省技能人才的评价和选拔1、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

2006年以来,省劳动保障厅通过实施技师考评示范项目、企业技能人才业绩评价项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下岗失业人员技能鉴定服务项目等,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力度,2006年以来全省共为84421人次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同时,改革技能人才考评办法,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在全省挂牌成立了30家技师考评委员会,2004至2007年度全省通过技师考评6684人。

积极引导企业重视技能人才,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技能人才梯队,逐步建立有利于技能人才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

2、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近几年来,省劳动保障厅联合有关部门,在企业、行业和地区积极组织、指导和引导开展不同层次和范围的职业技能竞赛,其中省级赛事得到明显加强。

2004年6月,省劳动保障厅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国防工办、省总工会、省经贸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和2004年广州数控杯全国技工学校技能竞赛贵州选拔赛。

2007年11月,省劳动保障厅与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举办了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

省内有关行业、企业结合实际,分别开展了多次技能竞赛活动。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成功举办,使优秀的技能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许多优秀技能人才获得了“贵州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技术、钻研技能和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3、开展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评选。

2006年12月,根据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委组织部等7家部门联合制定了《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每两年开展一次“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

2007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首次进行了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共评选出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44名。

2004年以来,省劳动保障厅每年都积极推荐全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技术能手”“黔中英才”等评选活动。

2008年起,推荐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参加省管专家评选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评选。

(四)贵州省技能人才管理和使用贵州省大部分企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本工种(专业)工作的技能人才实行待遇倾斜,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技术津贴标准,级差由各企业根据企业实际自行制定。

高的达300-400/月、低的50-100/月不等;受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的岗位工资在实行企业内部岗位工资标准的基础上,上浮相应档次。

这种把个人切身利益与职业技能等级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有效地促使企业劳动用工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技能、高素质、高效率的新型企业员工制度转变,调动了广大生产技能人才的学习积极性。

2006年12月制定的《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实施办法》对全省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和管理制度作出了规定,对评选出来的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奖金5000元,并实行动态管理,在五年的管理期内享受带薪休假、体检等相关待遇。

在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方面,省内一些企业积极探索为技能人才建立补充保险,注意向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倾斜,如开磷集团已专门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

二、贵州省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总体上看,全省的技能人才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人才工作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够健全、技能劳动者待遇偏低、技能劳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省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1、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持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比重较小。

全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比例仅为18.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2个百分点,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如常州市技能人才比例已达到53.3%);持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比例为9.22%,占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为50.17%。

在企业中,一些特殊工种高级技工已经断档,身怀绝技或拥有高级技能的技术骨干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2、技能人才分布失衡。

从地区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大中型企业较集中的中心城市,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技能人才贵阳市28533人、六盘水市13565人、遵义市12472人,三个市占了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的48%。

从企业看,主要集中在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地县企业较少。

从行业分布看,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占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的35.8%。

3、技能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

全省企业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占47%,35岁以上占53%,其中40-50岁之间占29.5%,50岁以上占 6.9%。

全省高级技师已有超过50%的进入中老年,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不到 3.5%,只是发达国家的1/8左右。

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技能人才年龄普遍较大,30岁以下年轻技能人才比例严重偏低。

4、技能人才文化程度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

全省企业技能人才具有大专及高等职业学校以上学历的仅占全部技能人才的10.8%,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为48.1%,初中及以下比例高达41.1%;持证高技能人才中具有大专及高等职业学校以上学历的占高技能人才的14.1%,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为49.7%,初中及以下比例为36.2%。

5、持证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比例低,存在较大缺口。

2003年以来,全省每年有 6.5万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但参加高级技能考试的仅为10.6%。

2007年,全省持证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比例为9.22%,其中持证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比例为 3.2%,占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为17.4%,与全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21%有很大差距。

2007年,全省缺乏的技能人才21万余人,占全部技能人才的比例为32.15%,其中高技能人才占缺口的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