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价与电力发展研究》简化版2004年1月16日序言电力工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其健康、良性的发展不仅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13亿人的民生。
电价是电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体现,其意义及影响远远超出电力工业本身。
合理的电价水平及电价结构不仅能够促进电力工业各环节均衡、良性地发展,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条件和促进剂。
电力作为能源的形态之一,其绝对价格水平以及它相对于其它能源形态的相对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到各种能源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反之亦然。
电价这种对电力工业本身、对国民经济发展、对包括能源在内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双刃剑”的效应,在加州能源危机和今年出现的北美电网大瘫痪事件中得到充分显现,并由此而引起各国政府对此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国电力工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发展到今天无论从发电装机还是发电量方面均雄踞世界第二的规模,成绩卓著。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电力工业成绩的背后存在着各种结构性问题,尤其在电价方面。
这些问题大多是伴随着我国电力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它的存在并逐步积累已构成对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障碍,现在到了必须下大决心,采取切实措施予以理顺的时候。
应国家电网公司的委托,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并实施了这次长达半年的《中国电价和电力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来自国内外不同单位和机构,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摩根大通银行、英国NERA(国民经济研究协会)、国家发改委、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前后共有几十人参与项目不同阶段的工作。
课题组核心成员涵盖了宏观经济分析预测专家、电力专家及金融专家。
自从2003年9月5日本课题开题以来,在前后近半年的项目研究期间,有关各方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地进行。
由于电力工业本身的复杂性和较宽的涉及面,不可能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就电力工业的众多方面均做详细探讨,本课题研究是在以下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的侧重点是电价和电价结构,而非电力市场;●侧重务实和可操作性,而非纯粹的理论探讨;●侧重于输配电环节,而非发电环节。
本报告的宗旨是结合中国电力工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在对照、总结和学习世界各国相关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价方面的政策性建议,为国家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目录第一章结论和建议 (1)1.1 理顺电价的必要性 (1)1.1.1 目前的电价体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1)1.1.2 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1.2 目前是理顺电价问题良好时机 (2)1.3 解决电价水平和结构性问题的有关政策性建议 (3)1.3.1 直接性措施 (3)1.3.2 间接性措施 (6)第二章引论 (8)2.1 本课题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8)2.1.1 合理电价水平和结构对电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8)2.1.2 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9)2.1.3 当前电价水平和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电网乃至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9)2.1.3.1 电网建设滞后导致供电安全隐患 (9)2.1.3.2 电网建设滞后加剧了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10)2.1.3.3 当前不合理的输配电价难以引导电网投资 (10)2.1.3.4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价缺口大约为每度4分 (10)2.2 中国电力工业的基本状况 (10)2.2.1 装机、发电总量以及人均装机 (10)2.2.2 电网规模 (12)2.2.3 能源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单位GDP能耗和电耗 (13)2.2.4 电力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发电和输配电的投资比例 (15)2.2.5 全社会用电结构及变化 (16)2.2.6 反映供求状况的备用系数、利用系数及其变化 (17)2.3 当前电力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8)2.3.1 电力产业尚未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18)2.3.2市场结构和产业发展 (19)第三章电价形成机制的沿革与机制分析 (20)3.1 电价形成的价值构成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20)3.1.1 电价的价值构成 (20)3.1.2 影响供电成本的因素 (20)3.1.3 电力定价的基本理论方法 (21)3.2国际上电价体系和形成机制模式的研究 (21)3.2.1 电力销售方式和电价体系的关系 (21)3.2.2 电价形成机制的分析 (21)3.2.3 电价的监管机制 (22)3.3中国的电价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沿革 (23)3.3.1中国的电力监管体制 (23)3.3.1.1电力监管的沿革 (23)3.3.1.2传统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23)3.3.1.3中国电力监管新体制的建立 (23)3.3.1.4 电力监管的内容 (24)3.3.2中国电价体系的沿革 (24)3.3.2.1改革开放前的电价(1949~1978) (24)2.3.2.2价格改革初期的电价(1979~1984年) (25)3.3.2.3价格改革中期的电价(1985~1992年) (25)3.3.2.4价格改革后期的电价(1993年以后) (25)3.3.3中国电价形成机制的沿革 (26)3.3.4中国目前电价体系和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 (27)3.3.4.1 目前电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7)3.3.4.2中国在电价形成机制中的几个问题 (27)3.3.4.3电价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28)3.4 确定合理的电价政策的原则、关键问题与措施 (29)3.4.1 形成合理电价政策的原则和要求 (29)3.4.1.1 合理电价政策的原则 (29)3.4.1.2 合理电价政策的目标和要求 (30)3.4.2 合理的电价体系和形成机制模式选择 (30)3.4.2.1建立商业化运营的电价体系 (30)3.4.2.2 电价改革的模式选择 (31)3.4.3 落实电价改革方案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措施 (32)第四章当前电价水平的判断 (34)4.1 基本状况以及国际比较 (34)4.1.1 电力生产 (34)4.1.2 销售电价制度 (35)4.1.3 销售电价水平 (35)4.1.3 交叉补贴 (38)3.1.4 电价结构 (39)3.1.5 电力行业回报率 (41)3.1.6 电力消费状况 (42)3.1.7 电力能源利用效率 (43)4.1.8 电价承受能力 (45)4.2 结论 (46)第五章对国网公司的财务分析及其启示 (47)5.1 财务分析所暴露出的三方面电价结构性问题 (47)5.2 对国网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48)5.2.1国网公司历史财务数据反映的电价结构性问题 (48)5.2.2国家电网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测及其启示 (50)5.3 我国电网资产合理回报水平的确定 (52)5.3.1参照国际上输配电资产回报率来确定 (52)5.3.2根据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确定 (52)5.4 国网公司回报率达到合理水平所需电价空间的计算 (53)第六章未来电价趋势预测 (54)6.1 电价水平及结构变化对电力产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54)6.1.1 电价水平变化情况 (54)6.1.2 电价结构调整情况 (55)6.1.3 电价水平及结构与电力产业发展阶段的关系 (55)6.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预测 (56)6.2.1 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 (56)6.2.2 电力需求预测 (58)6.2.2.1 根据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预测电力需求 (58)6.2.2.2 根据产业结构和能耗系数预测电力需求 (58)6.2.2.3 根据人均用电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预测电力需求 (59)6.2.2.4各种预测结果的汇总 (59)6.2.3 最大负荷预测 (61)6.3 未来电价走势预测 (61)6.3.1 发电上网电价走势预测 (61)6.3.2 输配电价走势预测 (62)6.3.3 销售电价走势预测和输配电价占销售电价的比例分析 (63)6.4 电价水平与我国主要商品价格变化的关系 (65)6.5电价调整承受力分析 (65)6.5.1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用电需求与电费支出 (65)6.5.2城乡居民对电价调整的承受能力分析 (65)6.5.3 工业企业对电价调整的承受力分析 (66)6.6 结论 (67)第一章结论和建议1.1 理顺电价的必要性1.1.1 目前的电价体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体制的建立和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产关系的变化会不断对体制的改革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电价体制几经演变,总体来讲,在当时条件下,为我国社会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尤其是,1985年后以集资办电为特征的改革、还本付息电价的实施以及1988年开始征收的“每度2分钱电力建设基金”大大促进了我国电源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电能保障。
但是,我国国民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化已对电力工业无论从市场体制、监管体制还是电价体制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体制在市场、监管和电价方面均越来越呈现出不适应性。
电力体制改革,尤其是电价改革的滞后不仅仅影响到电力工业本身在新形势下的均衡、良性的发展,同时也会牵动整个国民经济。
从这点意义上讲,理顺电价不仅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有其迫切性。
理顺电价的必要性首先在于我国目前电价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问题。
根据本报告后续章节所做的分析,当前我国电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电价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突出表现为:价格管制的原则不明确;电价管理未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价格管制机构职能单一;价格监管主、客关系倒置;对价格管制机构的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电价体制僵化。
●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
集中体现为历史形成并延续的“一厂一价”、“一机一价”造成上网电价混乱。
●电价存在结构性问题。
终端用户电价总体水平偏低且销售电价制度及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发电与输配电环节之间的电价分配极为不合理;网属电厂和独立发电公司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电价差异。
●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存在极大的差异。
独立发电公司的回报和利润率无论与国内其他工业还是与国际同行业比较均属于合理水平,但原国电公司属下的网属电厂和输配电网的回报率则显著低于合理水平,亦低于国际水平。
国家电网公司的财务趋势令人担忧。
●电价存在交叉补贴。
以优待电价、地区电价差异、居民用电与工业用电倒挂等形式存在的交叉补贴不仅涵盖面广,补贴幅度也较大。
不合理的交叉补贴的存在造成了电网企业利益向工业和居民用户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用户的转移。
高耗能工业偏低的优待电价扭曲了真实的工业成本和价格,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以及电力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同时还导致整体经济较高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