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七

7-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七

2012年小学语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沉疴坎坷呵护苛捐杂税百舸争流B.估量训诂故旧沽名钓誉怙恶不悛C.偶尔寓所遭遇向隅而泣藕断丝连D.洒脱哂笑牺牲风吹日晒两栖动物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委曲委屈求全无疑暴露无疑B.停止停滞不前传颂传诵诗文C.行迹形迹可疑法治健全法制D.抚养抚养小孩涣然焕然一新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发表(表达,登载)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发端(开始,开端)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手)B.信史(确实的历史)信马由缰(相信马能识途,紧随其后)信访(来信,来访)通风报信(暗中透露消息)C.征文(征集稿件)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材料)征途(远途,行程)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D.背约(违背约定)力透纸背(形容文章深刻有力)背离(离开,违背)离乡背井(离开故乡去外地生活)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ㄋ⑿铝搜侵藜吐?B.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

C.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D.陈水扁近日信口雌黄,抛出了与“两国论”如出一辙的“一边一国”论,结果一时舆论大哗,谴责声四起。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困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一直所以B.进而一贯因此C.从而一贯所以D.进而一直因此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它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君弟:您只管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再胜:第二次取胜C.齐威王欲将孙膑将:率领D.士卒亡者过半矣亡:死亡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B.赵急,请救于齐受任于败军之际C.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9.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指代前文中的“(田)忌”B.据其街路指代前文中的“大梁”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指代前文中的“庞涓”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三、综合知识(第12小题4分,第13小题6分,第14小题10分,共20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第三句诗中“可怜”一词的意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2)“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你看到了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的心情?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客至》)(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__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____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26题(第15—22每题3分,第23、24小题各4分,第25小题7分,第26小题8分,共47分)(一)精神解放路在何方——《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

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

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作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

“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正宗产品。

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

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

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唯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唯一正途。

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

《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

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

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

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

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

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

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

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

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

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

“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

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

”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

“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

(摘自2002年1月16日《光明日报》,作者:李自秋)15.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