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上升到如何做人,人是什么。
的责任是一个一直有人在谈论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观点一个又一个,但总体上意思都差不多:艺术家应关注人民百姓的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苦难,至不济也应该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使大家不至于浑浑噩噩,不辨妍媸。
虽然大众口碑如此统一,但今天我还是想唱唱反调,说说不同意见。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社会责任,艺术家又是什么,在清楚了这两个名词的含义之后,我们才能从容不迫的谈论这个问题。
首先,何为艺术家?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已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感受到美,并将其表现出的人,至于是不是以此为生倒不重要。
好了,提取出一个关键词:表现美。
其次,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
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即人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以上两个定义都是在百科全书中查到,应该算比较权威了。
好,明白了定义,下面正式开始陈述我的观点。
艺术家是人,他是被伦理道德所约束着的,因此,一切“人”应当做到的艺术家也应到做到,那么,就必须要有社会责任。
他们要关怀他人,回报社会,为百姓疾苦而呼吁,这些都很正常,正常到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
就是个平常人看到了有人处于苦痛之中也会掉几滴眼泪,心软上几把。
可是,艺术家的责任就仅仅如此吗,或者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最主要的职责吗?如果就是这样的话,他们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艺术家又何以被称为艺术家?如果就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有60亿艺术家了。
说到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那是一定要有的,但是,那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而非艺术家的身份,和大家完全一样,现在却过分的强调其社会责任,这就不正常了。
一名艺术家最主要的职责是发现美,将其表现出来,创造精神财富,这才是起码的本职工作,如果整天就看着哪里出什么事了,哪里有战乱了,然后向大家呼吁:这是不对的,我们要热爱生活。
我倒要问问,这种是个人就能干的活,你干它干什么?你艺术家的价值何在?你的追求何在?艺术是没有社会责任的。
你应该干的是,拍电影,画画,写文章,争取能在艺术的层次上提炼出人类艺术上的“道”。
社会责任还是要有的,但只是作为一个人去做,而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
举个例子,伊拉克战争许多人都在关注,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其“人”的社会责任要求其对伊拉克人民进行伦理上的关怀,但是,如果这种关怀影响了你正在创作的一部作品,那么,你就应该闭上眼睛。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精力花费在关注百姓生活,提高人民审美上,那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关心人民群众,关注现实生活,那是政府的事情,你一艺术家跟着瞎掺和什么。
长江发洪水了,真正需要的是政府及时的救助,而不是艺术家的人文关怀。
1979年11月发生的“渤海2号”钻井船在作业途中翻沉、死亡72人的悲剧。
事后查明,这是一起典型的官僚主义瞎指挥造成的事故。
事发不久,诗人舒婷写下了一首长达百行的诗歌——她提醒未来的人们,在铅云低垂的渤海湾,在水下有72双长满海藻和红珊瑚的眼睛。
许多有学问的人以此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的典型。
但在我看来,着眼点是大错特错。
从这个事件我们应当看到的是,政府在事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是法律上的还是行政上的。
至于舒婷的那首诗,如果她写得好,那不说什么了;如果那首诗写得不好,那完全是浪费时间。
把关注这个事件的时间用来做一首真正的好诗会更有价值。
她写首诗就能改变什么了吗?所有的官员都从此规规矩矩不再瞎指挥?以后悲剧就不会重演?毫无作用。
所以说,对于民生,制度上的完善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另外,造成现在疾呼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的现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以艺术的标准;这就使得艺术家们在口诛笔伐之下,对社会现实过于的关注。
苦难只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素材之一,而不是全部,而现在却有着成为全部的趋向。
艺术是一种超越现世、超越人类的事业,评价它的标准是不能用现世的标准、道德的标准来评判的。
在文学艺术的领域,艺术家应当做超越人类的事情。
对于艺术家来说,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
科学家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是为超越人类的事业,但对艺术呢?现在我们要求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甚至要求它对现世的人有益,弘扬民族文化等等,这样艺术的范围就是在太小了。
诚然,文学艺术等等,要为现世的人所欣赏,但也不仅限于此。
自然科学的成果,有一些现在的人类已经用上了,但据我所知,没用上的还很多。
倘若你把没用上的通通取消,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
既然我们可以对自然科学如此宽容,为什么对人文艺术却如此苛刻?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
这就是智慧的标准。
这就是一名艺术家的艺术责任。
艺术家的艺术责任应该是大于一切的,不应受身份的影响,不受社会的影响,不受道德的约束,追求真理应是他的一切,而阻挡在美前的一切因素,艺术家都应毫不犹豫的将其抹去。
艺术家的生活是通向本真的坚实的路,他的思考要超越世俗的评判,独立不群,艺术家关心的是精神实现的成功。
罗素说过一句话,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
我认为,这句话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一生追求的东西。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7月5日,有幸参加了新浪网的名家美育访谈,并且与近二十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与简单的交流,这促使我不得不再次思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而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与他们作为文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联的。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艺术家不仅注重“修身”,也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于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齐修,他们是实践主义的。
或者说,他们把作为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然后才有了对自身完美境界的不断追求,继而有了对艺术的重视与学习。
孔子甚至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是在后的。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穷年忧黎园,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颜真卿的书法和他为人为官的凛然忠烈融合一体;郑板桥画的竹子是会说话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们说书如其人,强调做人与书画境界的统一,强调字外功,强调“不俗”,强调去“匠气”,最重要的便是能够跳出自我的狭隘的小圈子,心怀天下。
罗素说要有“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佛教讲究“众生无边誓愿渡”,艺术家不是宗教家,但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具有强烈的宗教精神。
所以,我们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必须首先要明白这一点,社会责任感不是别人给艺术家强加上去的,不是艺术家的负担,而首先是艺术家本身的责任,是艺术灵感和创造动力的深层来源,社会责任感对艺术家是必不可少的。
可惜的是,走到今天,伴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功利化,很多艺术家离传统精神越来越远的同时,作为艺术家应有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在淡化甚至流失。
而这实际上又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和非传统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艺术家本人的境界,影响到艺术作品的格调和水平。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物质财富的增加,多元文化的碰撞,价值取向的混乱……很多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人自身精神性的问题。
而作为可以“让人诗意栖居”的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作为影响人类灵魂的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任务?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代宗教”我们且不对其进行学理上的考究,但强调美育对人本身、对民族的重要,是无可非议,并且在当下尤为迫切。
从最发达的繁华都市到最偏远的闭塞乡村,从富人到穷人,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缺失的,我们需要更多的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
那么,艺术家尤其是书画家在当代社会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首先,我们不能不想到我们对儿童的艺术教育。
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但在儿童艺术教育尤其是传统书画艺术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能不提出来。
程大利老师在访谈中提出,他不建议让过小的孩子学习国画,而要多欣赏,从书法学习入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画的程式性很强,并且很讲究文化积淀。
而从他的谈话中我也感觉到了他对现在国画教师素质和综合修养的担忧。
书画的学习,在中国古代是讲究师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师徒模式中的言传身教在书画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而现代社会显然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于是,问题便彰显出来:现在已经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和艺术家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有机会亲近“大师”?无疑,这需要更多的艺术家主动地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美育活动中,艺术家的介入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鼓励和指引性力量将是其他常规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此次名家美育访谈活动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像程大利老师这样著名书画家能够参与近来并且认真地为孩子点评作品值得我们每一个书画艺术家思考。
其次,艺术家必须承担起艺术精神和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就如同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病为病人解除痛苦,他们还必须要倡导健康理念,让更多的人知道健康常识。
艺术家应该在这方面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曾经在北京的街头看到一句很醒目的广告词:“让艺术装点生活。
”乍看没什么,可仔细一想,觉得“装点”两个字很别扭,装饰?点缀?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对艺术和艺术作用这样层面上的理解,就说明我们太多的人还没有理解艺术,艺术还远远没有真正走进国人的生活。
我们需要的是“让艺术改变生活”,至少是“影响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是可以也必须要大有所为的。
我们的“百家讲坛”似乎还没有一位真正有影响力的书画家向公众深入浅出地讲讲传统书画艺术,我们的建筑设计、城市景观等诸多方面需要真正艺术大家的介入……对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和追问也许最终又会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艺术家?怎样才算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康德墓碑上刻着他《实践理性批判》里的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愈是深入思考,它在我心底的敬畏就愈是神奇强烈,那就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范。
”我想,对艺术家而言,他的艺术创作和自己的艺术世界便是“头上的灿烂星空”,而同样不可缺少的是“心中的道德规范”,是某种作为人的深刻恒久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