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
【摘要】在初中备考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心中有话,有素材可写,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样素材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日记积累;经典课文积累;课外读物积累;生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日记中让学生积累素材
每个学期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两个本,一个是摘抄日记。

一个是个人日记。

摘抄日记是用于积累的。

老师可以布置摘抄日记,积累好词佳句哲理故事。

每天都让学生完成一篇摘抄日记,可以从课本中找好词好句,也可以从课外作文书抑或经典名著中摘抄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语言或是令自己感动的小故事。

时间长了还可以搞专题积累,如搜集写雷雨天气的词、句;搜集含有风、花、雪、月、春等字眼的古诗句;搜集描写人物外貌的、心理的、语言的、人物动作的优美语句;搜集含有哲理性的美文、小品等等。

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一学期就会是厚厚的一本,在今后的写作中,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光摘抄还不行,还要进行练习。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

坚持每天一篇日记,这又是我的一个方法。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关注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并把所见所闻写下来,把自己在摘抄日记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作文当中去,哪怕是不太恰当,也要
运用,用久了,就会恰当的。

从而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思想也在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

日积月累,日记素材改善了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从经典课文中积累素材
教材是学生最熟悉的内容,有的甚至可以熟读成诵。

学生对教材课文深入透彻的理解,对重要词句的鉴赏与情感揣摩,加深学生对课文或文中经典语句的背诵,让其自觉收集整理归类这些语句,把它们作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如:《安塞腰鼓》中描写击打腰鼓场面的句子“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文章运用“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五个意象来比喻腰鼓,写出了其特点,这成为写场面的素材,学习用多个意象来表现事物的方法。

黄土高原的汉子击鼓的豪迈与自信也可运用于“激情豪迈”或“自信”或“幸福”等话题作文中。

再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写水的神圣美好时写到“溪流河川中闪闪发光的不仅仅是水,也是我们祖先的血液。

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养育我们的子子孙孙。

河水运载我们的木舟,木舟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上穿行,木舟上满载着我们的希望。

”写出了水养育
了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水是生命的源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和历史一起前进,见证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的足迹,伴随着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永远都离不开水。

这样的水怎能不神圣呢?这样的水印第安人怎能不怀有深情呢?这样的语
句可以运用到以环保为主题文章中去,运用到以“水”为话题的作文中去,肯定会增色不少的。

三、从课外读物中积累素材
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每学年的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

同时,阅读也是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阅读是向别人学习写作方法的不二法门。

在作文教学中,我结合课标内容指导学生多看书报、名著,扩大知识面,重视间接的生活积累。

如:多读报纸,不仅可以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可以使自己与时俱进,了解新闻的写作方法,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炼,言简意赅,也可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如我让学生读报纸上介绍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的事迹的文章,学生们读完后都说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精神,令我们每一人都感动万分;教师可让学生多阅读名人故事、童话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考高分作文、平常学生经典习作、报刊经典文章、名人传记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等等,如“沆瀣一气”“程门立雪”“袒腹东床”“牛郎织女”等故事,也可以读《读者》《意林》等刊物。

“程门立雪”的故事可以作为“尊师”的典型事例。

“牛郎织女”可运用于“原则与自由”话题的作文。

鲍叔牙与管仲的“高山流水”被传为“友情”佳话等等。

要不断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

四、从日常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这充分说明了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

?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的事情,每一件事都珍藏在自己的心中,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段感悟,一份矛盾等都可以是我们的素材。

甚至当我们看电视新闻时,我们也要运用智慧,发现其存在的价值,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如: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林秀贞,她的事迹学生们就是通过电视上得到的: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她还在自家创办的企业中安置了20名农民职工,其中8名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困难,还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教育条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捐献打井等公益事业捐款2.2万元,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这样的事迹可以运用到以“感动”“感恩”等的话题作文中去,这是不错的素材。

我们还可以从中汲取大爱无疆、大爱如常的伟大精神力量。

再如:在一篇学生作文《我的父亲》中,这样写道:“父亲高高的个子,由于劳累,腰弯了,有点佝偻的样子,脸酱紫色,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条条很深,手是开裂的,而且有很厚的老茧……”从文中静态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父亲的观察很细,淋漓尽
致地描写出了父亲的艰辛。

这犹如电影画面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多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多进行思考,这样,在写作文时我们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在写作文时有丰富的素材可选,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

所以要想让学生“下笔如有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积累。

(责任编辑:刘宝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