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00——30000KV A电石炉生产工艺规程一、产品说明1、名称:学名碳化钙,俗名电石。
其中含碳化钙约65-85%,其余为杂质。
2、分子式:CaC23、分子量:64.1 C4、结构式:Ca5、基本理化性质 C5.1外观:化学纯的碳化钙几乎为无色透明的晶体,极纯的碳化钙结晶为天蓝色大晶体,其色泽颇似淬火钢。
工业碳化钙为不规则块状体,其色泽与纯度有关,有灰色的、棕黄色的、黑色的,碳化钙含量较高时呈紫色,其新断面呈灰色,若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则呈灰白色。
5.2相对密度:电石的相对密度决定于碳化钙的含量、电石的纯度越高,相对密度越小。
5.3溶解度:电石不溶于任何溶剂。
5.4溶点:电石的熔点随电石中CaC2含量而改变。
纯CaC2熔点为2300℃,电石中CaC2含量一般在80%左右,其熔点在2300℃左右,CaC2含量为69%时,熔点最低为1750℃,影响电石熔点的因素取决于杂质的量和性质。
如图2所示:CaC2含量(%)图2 电石熔点与其中CaC2含量的关系5.5导电性:其导电性与电石纯度有关,CaC2含量越高,导电性能越好,当CaC2含量下降到70-65%之间时,其导电性能达到最低值,通常比电阻约120000欧姆/厘米3。
CaC2含量为94%时,通常比电阻为450欧姆/厘米3。
电石的导电性能与温度也有关系,温度越高,导电性则越好。
5.6化学性质:电石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多种气体、液体发生反应。
⑴电石遇水分解成乙炔和氢氧化钙CaC2+2H2O=C2H2+Ca(OH)2+126.96(kJ)该反应是在水过剩的情况下进行的。
⑵当CaC2过剩时,则除上述反应外还有如下反应:CaC2+Ca(OH)2=2CaO+ C2H2CaC2是一种强脱水剂,用饱和水蒸气分解CaC2时,也象用水分解它时一样。
电石在空气中能吸收环境水份而逐渐分解,放出乙炔气。
⑶粉状电石与氮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氰氨化钙(石灰氮) CaC2+N2→CaCN2+C⑷氨、氯、氯化氢、硫等在赤热或高温情况下能与电石反应。
磷、砷、乙醇、浓硫酸等也都能与电石反应。
5.7组成:工业产品电石中碳化钙含量为65-85%,其余为杂质,杂质多半是制造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带来的。
如:CaC2含量80%的电石,其大致组成如下:CaC2 80%CaO 15%C 1%SiO2+MgO+Fe2O3+Al2O3 3.8%S 0.1%P 0.04%6、用途6.1粉状电石与氮气在加热时,反应生成氰氨化钙即石灰氮,石灰氮是一种优良的碱性化学肥料。
石灰氮还可以继续深加工,是生产氰化物的原料。
6.2电石与水瓜生成乙炔。
乙炔与氧气混合用于金属的切割焊接,乙炔高温裂解生成乙炔炭黑,可制造干电池。
乙炔为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如:乙醛、乙酸、乙烯、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均以乙炔为主要原料。
6.3本身还直接用于钢铁工业的脱硫剂,生产优质钢。
近年来又找到了电石的许多新用途。
总之,电石的用途极为广泛。
7、产品质量标准或特性7.1电石CaC2含量(%) 67.17-82发气量(1/kg) 250-305(20℃)时乙炔中PH3含量(%) ≤0.06-0.08乙炔中H2S含量(%) ≤0.1-0.15粒度(mm)⑴ 81-150 其中:限内粒度85%以上2mm筛下物≤3%⑵ 51-80 其中:限内粒度85%以上2mm筛下物≤3%⑶ 2-50 其中:限内粒度75% (16mm) 以上16mm筛下物≤4%7.2炉气成份(体积):大致组成:(%)CO 90-95H2 2.5CH4 1-2CO2 2.5N2 1-2O2 0.2-0.6热值(kJ/NM3):11302(2700kcal/Nm3)粉尘含量(g/Nm3):50-150炉气体积(Nm3/h):2400—28007.3炉尘成份(%)C 10-25CaO 30-50MgO 1-5堆比重(g/cm3): 150-300温度(℃): 250-350粒度:小于1μm者不超10%8、包装电石遇水或潮湿空气生成C2H2易燃易爆,因此,电石用干燥的特种包装袋包装或桶包装。
净重(kg):50.4±0.2二、原材料技术要求1、石灰成份(重量%)CaO >92.5SiO2≤1.101MgO ≤1.6Al2O3≤0.5Fe2O3≤0.4R2O3≤1P ≤0.01S ≤0.04CO2(残留) <2生过烧总量(%):<6%(暂定)强度(kg/cm3):>80(参考)气孔率(%):>35(参考)粒度(mm): 10-50 占85% ;其中:粒度>50mm ≤10%;粒度<8mm ≤5%。
2、焦炭成份(重量%)固定碳>84灰份<15挥发份<0.44水份<1 (进厂指标为8-15)S <5P <0.05粒度(mm) 5-25占85%;其中>25者≤10%;<5者≤5%。
灰份分析:(%) (参考)CaO 4.49MgO 0.8SiO2 82.84Al2O3 0.7Fe2O3 0.163、机兰炭成份(重量%):固定碳>86灰份<10挥发份<2水份<1S <0.5P <0.04粒度(mm):5-25其中:5-25>85%;>25者<10%;<5者<5%4、电极糊成份(重量%):固定碳>80灰份≤4.5挥发份≤12-14粒度(mm) <80体积密度(g/cm3): 1.38软化点(℃): 90-120抗压强度(Mpa) 17比电阻(μΩ. mm2/m) 53—685、烧穿电极:直径: φ100(暂用)长度(mm):1200--1500比电阻(Ω.mm2/m):9-11机械强度(N/mm2): >16连接方式:螺纹6、电极壳:规格:φ1250×1500材质: spcc外壳尺寸(mm)外壳外径×高度(mm):φ1250×1500外壳弓形板厚(mm): 2-0.2长翅片数目(个): 12长翅片长×宽(mm): 1500×283短翅片数目(个): 12短翅片长×宽(mm): 445×230翅片板厚(mm): 3-0.1翅片加强杆数目(个): 12翅片加强杆直径(mm): φ20连接板数目(个): 12连接板展开尺寸(mm): 320×30连接板厚度(mm): 2制作方式:缝焊、电焊连接方式:电焊焊条 T422 φ2(全部焊接应可靠、焊缝表面应平滑、无瘤块、烧蚀、翅片处的焊缝无明显凸点)。
制作精度符合零件图要求,电极柱连接不直度≤1‰,不圆度≤1‰。
7、出炉圆钢直径(mm): φ18-φ208、电极检测钢棒直径×长度(mm):φ25×5000三、电石生产原理1、碳化钙生成反应1.1工业碳化钙的生成是以生石灰和炭素材料(冶金焦、石油焦、无烟煤)为原料,在电炉内混合均匀,炉料凭借电弧热和电阻热在1800℃-2200℃的高温下成熔融状态而制得的。
CaC2的生成反应如下:CaO+3C=CaC2+CO-465.9(kJ)碳化钙以液态形成,并溶解过量的石灰和杂质,而CO通过炉料逸散。
这个反应是吸热的,也是可逆反应,根据平衡原理,提高温度和降低CO的压力,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有利于从左向右进行,所以反应要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把反应生成的CO气体及时排出。
但当温度超过2200℃时,有严重的二次反应,碳化钙分解为金属钙和碳:CaC2→Ca+2C+63.21(KJ)1.2当生成1吨发气量为300L/kg的电石,根据反应方程式,消耗于反应的电能为:64式中:0.86—发气量为300L/kg的电石中CaC2百分含量3600—1kwh电能完全转化热能为3600kJ/kwh64— CaC2分子量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工业电石炉生产1吨电石时,所消耗的电能远大于计算值,可见有大量的电能损失。
2、碳化钙----氧化钙相平衡图电石为CaC2和CaO等各种杂质的混合物,把CaC2和CaO按不同比例混合,并分别测定其共溶点,得到CaC2—CaO液相平衡图。
如图3所示:2400220020001800100 80 60 40 20 0CaC2百分含量O 20 40 60 80 100CaO百分含量图3 CaC2—CaO相平衡图四、生产工艺操作1、工艺系统概况1.1本系统由30MVA固定密闭炉及其辅助装置构成。
1.2原料在配料站称重,由胶带运输机和环形输送机送至12个炉顶料仓。
1.3三相φ1250mm自焙电极通过水冷短网和挠性接头由三台单相10MVA变压器供电。
1.4炉料由12根料管随炉内消耗靠量力向炉子自动供料。
1.5电极壳及电极糊随消耗定时加装。
1.6反应生成的电石从3个出炉口之一出炉,由电石锅、小车运出。
1.7出炉口用烧穿设备由电弧打开。
1.8反应生成的炉气送炉气利用系统。
1.9冷却用水由装置循环水系统提供。
1.10压缩空气和氮气由空压站经气系统提供。
2、电炉熔炼2.1配料2.1.1配料在正常工作时自动进行,在非正常工作时在控制室或现场手动进行。
2.1.2炉料配比采用重量配比法。
其中:2.1.3炭素料配比:机兰炭:焦炭=70:302.1.4炉料配比:石灰:炭材=100:65-70(干基)2.1.5炉料配比可由原料质量、产品要求及炉况等方面需要调整计算机程序。
2.2装料2.2.1炉料经称重、运输设备装至炉顶料仓,仓下料管中充满料柱,直至炉中,随炉料消耗靠重力连续加料。
2.2.2正常工作时,称重、运输设备的启闭由料仓料位控制。
2.2.3称重周期:自动称重时由压力传感器控制,手动称重时在控制室或现场需要人工控制。
3、操作3.1电石炉主要用炉料中的电阻进行操作,最佳操作电阻应是不造成出炉困难,同时上层炉料不出现过高温度的最大数值,最佳操作电阻由经验确定,实际上,良好的操作决定于某种热度的保持,最佳热度由操作电流和电压条件决定,节能炉熔池温度以保持在2000℃-2200℃为宜。
3.2正常情况下电石炉为自动调节,保持在满负荷状态下工作,允许适量超载运行,最高超载不超过10%。
不宜欠载运行,实际平均负荷控制在满载的98%以上。
3.3炉内反应大多发生在电极以下和周围熔池内,熔池壁和炉衬间的炉料主要起耐火绝热作用。
3.4对入炉原料的成份、粒度、湿度和配比按有关规定要定期经常检查,以免造成电极穿透不良和电极消耗增加。
3.5三相电极的入炉深度应相同,并有良好的穿透状况,电极位置应经常测量,运行初期,至少每两天测量一次。
3.6电极端部至炉底距离的期望值为1.1m-1.3m,其最佳距离由经验确定。
4、电气操作条件4.1操作电阻:1.0--1.35μm4.2高压电流: 420—490(A)4.3低压电流:82---89(KA)5、电极调节5.1电极调节由升降油缸移动电极而实现。
5.2电极调节应与变压器抽头位置的选择相结合,以获得理想的电极位置和炉子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