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课文内容分析

出师表课文内容分析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返回
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 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 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这样的表 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 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 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 蹊径,起伏有致。
问题
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这感情可以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 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 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 葛

读1-5段思考问题:
• 1.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是怎样提出的? 目的是什么?
• 2.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 2.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 外 大臣表现如何?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寓情于议
二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三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一
二 三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4、5 亲贤远佞
6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思考:
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全 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 是如何体现的?
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 特点?请具体阐述。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
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 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 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 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 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 内政,北定中原。
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 “;”,“以彰其咎”后用 “。”,好不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 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 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 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 逐句加以理解。
第六七段逐句分析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 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3.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 君又当如何?
4.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 建议是什么?
第一段分析

开广
张 圣 听
开 言 路

先帝崩殂 危急存亡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利
追殊遇 报陛下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有利
诚宜…… 不宜……
(正反)
阅读第二段,思考:
1.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 议是什么? 2.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 议?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问题
1、表明自己身份的词语(句子)? 2、当时自己的志趣是什么? 3、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4、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 史?
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 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 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 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 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 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 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 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问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 2、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课外拓展:
你知道吗?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1)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2)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3)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 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 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 以求汉室兴隆。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标点符号不能改
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 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 不致让刘禅反感。
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 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 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练习: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寓情于叙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作业:
1、本文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目的是 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 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第三四五段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佞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 后汉倾颓 历史教训
第二段分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内外异法
问题
1、本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 2、这些人具有怎样的 特点? 3、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1)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