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_《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

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遗传与进化》一书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曾学习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当时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

2、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实验过程中已观察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图像,但仍不明确其变化特点,由此对本节课也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3、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我校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高,我所带班级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图文信息的转化能力以及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②学习建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合作、表达、交流、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③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图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细胞分裂这一动态变化过程,感叹生命的神奇,认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激发继续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重点: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1、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成功:
1、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特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模拟导入新课,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模型建构和展示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基本特征。

2、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有限的课堂成为了人人参与、个个探究的无限空间,很多学生已经能初步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合作、思考和探究中,并且能获得了一定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在展示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欣赏别人,不吝啬于对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赞赏和鼓励中获得了成功感,建立了自信心,从而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

不足:
1、活动组织进程上时间把握得不够准确,留给学生自主点评的时间就稍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注意课堂整体的调控。

2、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还应该更加精炼、准确、到位,在今后还应该更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曾学习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当时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

2、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实验过程中已观察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图像,但仍不明确其变化特点,由此对本节课也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3、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我校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高,我所带班级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效果分析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坚决进行角色转换,由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为课堂的其中一个主体;而且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把传统的“先讲后练”改成“先学后讲再练”。

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把学生推到了主动位置,保证了课堂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地位。

这就是所谓的课堂双主体。

这节课的亮点是先将复杂的问题设置成问题串的形式来引导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再利用模型建构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真正的做到了先学后讲再练。

教师既有主导性,又融入学生的合作探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课堂中学生与老师都成了学习的主体。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心情愉悦,而且参与面广,可以看出学生完全是将学习当作了一种探究、一种享受。

本节课准备充分、组织严密、教师功底深厚、对教材熟悉。

突出表现在:①课件新颖,所引用资源与本堂课联系密切,充分发挥了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并与传统板书紧密结合。

②准备了简单实用的染色体模型活动用具,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③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亲切,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学气氛活跃,展示出教师很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

④教学重点突出。

始终围绕有丝分裂过程、特点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 含量的前后变化进行展开,条理清晰,逻辑关系严密,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课堂结构经过了精心设计,展现出很强的教材处理和课堂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是必需的,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探究精神及生物科学素养,又能避免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的进行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合作探究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是我以后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

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遗传与进化》一书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当堂达标
1.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除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外还有( )
A.无性生殖
B.减数分裂
C.二分裂
D.细胞增殖
2.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表示分裂间期
B.乙→甲的过程表示分裂期
C.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甲→甲的全过程
D.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乙→乙的全过程
3.在洋葱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板的形成发(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是( )
A.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
B.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C.间期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D.染色体加倍后平均分配
5.甲、乙、丙三个图是不同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的是 (填“动物”或“植物”)细胞,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判断依据是。

(2)乙图细胞处于期,判断依据是。

(3)丙图表示的是 (填“动物”或“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根本的判断依据是。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各时期特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模拟导入新课,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观看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模型建构和展示交流活动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基本特征。

2、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教师面带笑容,学生如沐春风,有限的课堂成为了人人参与、个个探究的无限空间,很多学生已经能初步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合作、思考和探究中,并且能获得了一定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在展示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欣赏别人,不吝啬于对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赞赏和鼓励中获得了成功感,建立了自信心,从而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
1、活动组织进程上时间把握上还有待加强,留给学生自主点评的时间期望多一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注意课堂整体的调控。

2、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还应该更加精炼、准确、到位,在今后还应该更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课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

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图文信息的转化能力以及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②学习建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合作、表达、交流、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③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图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细胞分裂这一动态变化过程,感叹生命的神奇,认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激发继续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1、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