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应激理论

第三章 应激理论


应激状态下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情绪反应: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 行为反应: 1.变相依赖: 2.反常动作: 3.攻击性行为:直接攻击
介绍——量表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连接) 应付方式量表(连接) 大学生心理求助量表(连接)
有关研究的总结
对应激适应综合征研究 关于应激源的研究 对应激认知评估的研究 对应激状态下心理与行为的研究 关于应激与身心疾病的研究
有机体做出反应以保持其内部稳定性。 2.偶合或共处的应激源:“紧张生活事件” 3.社会应激源: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 4.自我导引应激源:包括生活风格和自愿摄入的各种因素。另外还包括个人价值
系统、特殊职业活动、个人喜爱的锻炼程序。 灾害应激:“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干预(劝慰、心理支持、脱敏等方法)
第二章 应激理论
应激及其心理过程 应激源及其种类
应付策略 应付方式问卷介绍 课外阅读资料 1.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论灾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应激及其心理过程
应激: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 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塞利的一般性适应综合症的反应阶段 警戒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
理卫生杂志,第4期,180页 姜乾金、祝一虹、王守谦等(1996):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多项心身健康指标的相关
性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4期,200页 黄丽、姜乾金、任蔚红(1996):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相关性研
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60页 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综合评估初探,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182
闻吾森、姜乾金、祝一虹(1999):退休老人心身健康与心理社会应 激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8期,148页
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社会因素与手术康复的关系 (一)临床调查与理论探讨,中国行研究近况,中国临床医生,第27卷,第11 期,16页
23页 11.王守谦、姜乾金(1992):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
内科杂志,第6期,287页 12.姜乾金、黄丽、卢抗生等(1993):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第4期,145页 13.姜乾金、卢抗生、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应用中

陈永珍、姜乾金、梁鼎新(1998):心理健康诸因素与游泳运动员临场成绩的发挥, 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2期,31页
姜乾金(1998):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新医学,第29期,457 页
祝一虹、姜乾金、章爱华(1998):经济发达地区村镇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多因素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第7期,268页
应付策略(案例分析)
情绪定向性应付和问题定向性应付两种。 激怒型应付模式(情绪定向性应付):可以理
解为情绪表达模式。 转换和退行型应付模式(问题定向性应付) 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型应付模式:多考
虑变通方法;封闭情感、自我忍受。
1.姜乾金、郭安娜(1988):集体心理咨询与松弛训练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康复的 作用,心理科学通讯,第2期,34页
心理卫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7页 7.戴阳、姜乾金、黄丽(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流行经过调查,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第4卷,第4期,154页 8.姜乾金(1990):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近况,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第4期,23页 9.姜乾金(1990):A型行为的综合矫正,应用心理学,第4期,157页 10.姜乾金(1991):医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有关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第4期,
沈贵林、华德林、姜乾金(1998):应激和应对方式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国行为 医学科学,第7期,288页
姜乾金主编(1998):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永珍、祝一虹、姜乾金(1999):游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第13期,52页
叶圣雅、沈晓红、姜乾金(1999):心理应激有关因素与外科手术康 复,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第1期,12页
国行为医学科学,第2期,74页
姜乾金、吴根富(1993):集体心理治疗在癌症和慢性病人中的应用(二),应用心 理学,第3期,37页
姜乾金主编(1993):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来桂英、姜乾金等(1994):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与心身健康的关系,中华护理杂志,
第1期,3页 姜乾金、黄丽、王守谦等(1996):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中国心
2.姜乾金(1988):冠心病康复期若干性心理问题,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5期, 232页
3.姜乾金主编(1988):医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4.姜乾金(1988):心理疗养,见高恩显主编:现代疗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5.姜乾金(1989):伤残病人康复期心理行为问题,中国康复,第1期,27页 6.姜乾金、黄丽、戴阳(1990):小学生流行性癔病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中国
应激源:来自外界的顺应要求叫做应激源,也 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物。
应激源种类
1.生物方面的应激源:如病毒 2.物理方面的应激源:如噪音 3.心理方面的应激源:如情感剥夺 4.社会方面的应激源:如贫穷
主要的应激源
主要有职业应激、家庭应激、环境应激和灾害应激四大应激源。 职业应激:产生于人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三类: 1.组织过程和特征:组织规模、工作节奏快;任务分工不清、工资待遇等。 2.工作条件与人际关系:拥挤、噪音;竞争和矛盾等。 3.工作要求和职业特点:角色冲突、时间压力等。 家庭应激(家庭危机): 1.渐发成熟性事件:是在家庭生活周期的经历中自然产生的转折点。 2.消耗性事件:如,长期的贫困度日。 3.冲击性事件:短期内发生的各种危机。“自然灾害”对家庭的影响。 环境应激 1.生态环境源:冷热、污染、太阳光照、嗅觉刺激、湿度等物理环境因素,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