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基本史实。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重要历史人物、刊物、地名为话题,通过阅读史料,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的分析,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启蒙运动,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探求真理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运动中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是对封建主义的猛烈进攻,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本课内容史料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因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称人们之为“红楼”。
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这里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在这里,最能让我们联想起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这时,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图片2: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成为诱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
图片3:民众思想保守封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大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而脑子里却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从1916年起,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率先在中国高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和科学。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的六条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合作探究:结合“‘新青年’的六条准则”的材料,说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用意?20世纪初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经过努力,其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该文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
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4.新文化阵地的守护者--—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革新北大。
一是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聘请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使北大由封建官僚的摇篮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合作探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了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
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材料呈现:“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
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另一个问题: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精神奴役。
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
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
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口号:打倒孔家店。
材料呈现:我翻阅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做法?对象:孔子和儒家学说。
原因是: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提出“打倒孔家店”,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这种做法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著名学者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锋。
1918年起,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文小说,有力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胡适(1891一1962):安徽绩溪人。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兰花草》:原名《希望》,是胡适先生早年写的一首诗。
1921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
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
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该诗后被台湾的陈贤德和张弼二人修改并配上曲子,同时改名为《兰花草》,从而广为传唱。
材料呈现: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胡适说一说:这首新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文学革命体现在什么方面?清新、质朴、深情。
内容上,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形式上,以新文学(新鲜、平易、富有思想内容)取代旧文学(陈腐)。
结合视频——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信。
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图片1:新文化运动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图片2: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寻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3: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