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需求分析精简版考试范围1

软件需求分析精简版考试范围1

一、单项选择题1、软件生产中产生需求问题的最大原因在于对应用软件的(模拟性)理解不透彻或应用不坚决。

2、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保证需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系统需求开发的结果最终会写入(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4、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和状态)构成了问题解决的基本范围,称为该问题的问题域。

5、功能需求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系统需求)。

7、如果在最终的物件(Final Artifact)产生之前,一个中间物件(Mediate Artifact)被用来在一定广度和深度范围内表现这个最终物件,那么这个中间物件就被认为是最终物件在该广度和深度上的(原型)。

8、按照使用方式进行分类,原型可分为:演示原型、(严格意义上的原型)、试验原型和引示系统原型。

10、按照开发方法进行分类,原型可分为:演化式原型和抛弃式原型,其中抛弃式原型又被细分为(探索式原型和实验式原型)。

11、原型的需求内容可以从三个纬度上分析:即(外观、角色和实现)。

13、以下(完善)不是情景性的重要性质?14、以下(开放)是情景性的重要性质?16、下列(统计报表)属于定量硬数据?17、下列(规章手册)属于定性硬数据?18、功能目标可以分为 (满足型目标和信息型目标)。

19、在表达软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时使用的AND Contribution链接和OR Contribution链接,Contribution 的作用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20、AND链接将一个父目标连接到一系列细化的子目标,意思是如果能够满足所有细化的子目标,那么将(足以满足)父目标。

22、下列选项中,(概念)不是在目标模型中使用的其他模型元素。

23、面向目标方法的目标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目标模型)。

25、场景的形式是指场景的表达模式,从形式上分为两个方面:(描述和外观)26、描述场景所使用的表示法要符合正规性要求,一般可使用非形式化语言、半形式化语言和形式化语言。

在实践中,(非形式化的自然语言)是主要的描述方式。

28、场景的内容是指场景所表达的知识类型。

它被分为6个不同的方面。

下列(目的)不是场景的内容。

29、需求工程利用场景的目的可能有三种:即:(描述、探索和解释)。

30、使用解释性场景在需求分析时能够(降低模型的复杂性),或者被用于进行需求的验证。

31、下列(编写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不是场景方法在需求工程中的应用。

32、下列(合取关系)是组织场景时可用的场景关系。

33、与其他的场景方法相比,用例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静态结构化文本)的描述方式。

34、用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扩展和泛化)三种。

35、分析的活动主要包括识别、定义和结构化,它的目的是获取某个可以转换为知识的事物的信息,这种分析活动被称为(建立需求分析模型)。

36、(抽象和分解)是建模最为常用的两种手段。

37、抽象通过强调本质的特征,(减少)了问题的复杂性。

38、需求分析仅仅需要描述解决方案,不需要探索实现细节的情况下,分析模型又是(半形式化)的,尤为适用。

39、上下文图描述系统与环境中外部实体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它从现实世界的角度说明了系统的(边界和环境),并确定了所有的输入和输出。

40、(数据流图DFD)是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核心技术,它表明系统的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以及它们如何在一起协调工作。

41、结构化、信息工程和面向对象三种方法学下的需求分析技术都是(面向解系统)的。

42、使用面向问题的技术对问题世界的建模就被称为(前期)需求阶段的分析。

43、使用面向解系统的技术对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的描述称为(后期)需求阶段的分析。

44、需求分析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需求细化),明确用户需求的隐含信息,展开为明确的对软件系统的行为期望,即系统需求。

45、在分层结构中,DFD定义了三个层次类别的DFD图:(上下文图)、0层图和N层图。

46、因为数据存储是系统内部的功能实现,所以在将系统视为黑盒的情况下,上下文图中不会出现(数据存储实例)。

47、数据建模技术能够弥补过程建模在(数据说明)方面的缺陷,它描述数据的定义、结构和关系等特性。

48、。

概念实体是一种抽象概念,不考虑概念背后的物理存在,所以通常不包含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特征(即属性))。

49、在ERD建模中,实体通常所指的就是(逻辑实体)。

50、ERD中属性是实体的特征,不是数据。

属性会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才是数据,被称为属性的(值)。

52、ERD中关系的基数分为最大基数和最小基数。

最大基数又被称为(键约束)。

53、在实体之间建立关系时,可能会产生一些附带的实体,被称为关联实体,最常见的形式是(进程实体)。

55、下列(属性)不是用例模型中的关系?56、系统边界是指一个系统所包含的系统成分与系统外事物的分界线。

用例模型使用一个(矩形框)来表示系统边界,以显示系统的上下文环境。

57、UML使用的行为模型有三种,即:(交互图、状态图和活动图)。

58、项目的前景和范围文档、用户需求文档都被视为属于(用户文档),重点都是用户的现实世界。

59、系统需求规格说明文档、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硬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接口需求规格说明文档和人机交互文档一起被用于系统开发的目的,都被认为是(开发文档)。

二、填空题1、传统的需求分析方法都是从设计领域转入分析领域的。

2、面向专业用户的纯工具型软件分析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充分利用创新优势而进行巧妙的功能安排。

3、面向普通用户的纯工具型软件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方案权衡,寻找一套切实有效的功能配置。

6、软件需求开发用来确定系统需求中应该由软件满足的部分,将其映射为软件行为,产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7、约束是不受解系统影响,却会给解系统带来极大影响的问题域特性。

8、优秀的需求应该具备7个特性,即完整性、正确性、精确性、可行性、必要性、无歧义和可验证。

11、演示原型主要被用在项目启动阶段。

12、演示原型都是被用来展示用户想象中的系统视图,所以它要能够表现用户界面的重要特征。

13、,如果一个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不清晰的,演示原型也可以被用来展现相应的细节功能以使用户确信该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17、实现是指原型物件完成功能的细节技术和方法。

18、使用演化式原型方法,在开发时就需要注意原型的健壮性和代码的质量。

19、使用实验式开发方法,需要实现多种技术方案,考察重要的系统的质量属性。

22、航空调度、证券交易、医疗手术控制等复杂的协同问题都具有突现的情景性。

23、民族志的一个主要应用目的就是研究和解决复杂的协同问题。

24、复杂的工作总会同时存在着正常流程和异常流程,异常流程大多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处理,限定了异常处理的上下文环境,即异常处理具有局部的情景性。

27、时间采样允许需求工程师建立指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用户的活动情况。

28、文档审查主要获取对象包括相关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硬数据和客户的需求文档。

29、文档分析通常是数据建模方法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是通过检查采集的硬数据来确定潜在的需求。

32、模型驱动方法的模型是在前期需求阶段的分析中建立的。

33、目标模型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元素之间的关系,称为链接。

34、目标模型的链接有两类:一类是目标之间的链接;另一类是目标与其他模型元素之间的链接。

37、场景具有重点描述真实世界的特征,它利用情景、行为者之间的交互、事件随时间的演化等方式来叙述性地描述系统的使用。

38、静态外观的场景被展现为一个或者数个描述性的文本或者图片。

39、动态外观的场景会被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人们可能会要求按时序向前或者向后浏览场景,也可能会要求跳转到场景的某一个时刻进行观察。

42、抽象场景,又称为类型场景,是以经验中的类别和抽象概念来描述事实。

43、探索性场景可以用来进行需求获取和需求建模与分析。

44、每个用例是对相关场景集合的叙述性的文本描述,这些场景是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序列,帮助实现用户的目的。

47、单个用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片段,系统的所有用例基于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建立用例模型,就可以描述整个系统的功能。

48、原有用例和新建立的抽象用例的关系即为包含关系。

49、在需求工程中,主要产生三类重要的文档:项目前景和范围文档、用户需求文档以及需求规格说明。

用例文档通常被用来代替用户需求文档,起到记录、交流领域信息和用户期望的作用。

52、分解将单个复杂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分解成多个相对更容易的子问题,并掌握各子问题之间的联系。

53、基于软件构建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的模型,用来说明软件逻辑上的构建方式和实现方式,由于它使用的组元及其关系都是软件的元素,因此它是来自于软件的模型,称为计算模型。

54、模型语言的三要素:语法、语义、语用。

其中语用给出了一个模型元素描述的更宽广的上下文,以及影响该模型元素意义的约束和假定。

57、信息工程和结构化方法的本质差别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

58、前期需求阶段分析的重点是理解问题世界,因此它关注的是整个问题世界,注重于系统的环境、开发组织的业务背景、涉众的特征以及目标等等,软件系统只是整个背景下的一个要素。

59、后期需求阶段分析关注的是解系统解决方案的建立,因此它以软件系统为中心,注重于分析系统的内部功能以及它与环境的互动,是对系统功能的详细信息的分析。

62、微规格说明被用来描述DFD过程分解结构中最底层过程的处理逻辑。

63、DFD中所有的外部实体联合起来构成了软件系统的外部上下文环境,它们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流就是软件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接口,这些接口联合起来定义了软件系统的系统边界。

64、数据流是指数据的运动,它是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或者系统内两个过程之间的通信形式。

67、为了保证DFD图的可理解性,0层图应该被描述的简洁、清晰,所以在描述复杂的系统时,0层图中不应出现太过具体的过程和数据存储。

68、DFD中对0层图的过程分解产生的子图称为1层图。

69、数据建模建立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是问题域和解系统共享的知识集合,通常能够反映企业业务的核心知识。

72、ERD的逻辑实体是对概念实体的细化,拥有完整的特征描述。

73、数据建模中对行为和事件的建模需要是为了了解它们在某些时刻的快照或者运行环境信息,而不是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功能和达成的效果,所以称这类实体为进程实体。

77、一个实体可能有多个键,这些键都被称为候选键。

78、通常人们从多个候选键中选择和使用固定的某一个键来进行实例的标识,这个被选中的候选键被称为主键,没有被选做主键的候选键被称为替代键。

81、关系是存在于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自然业务联系。

82、只有一个实体参与的关系存在于实体的不同实例之间,称为一元关系,又称为递归关系。

83、ERD中关系的基数分为最大基数和最小基数。

最小基数又被称为参与约束。

86、ERD中被关系影响的实体主要是弱实体和关联实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