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 史薇的个案案例及个案工作报告一、接案与建立关系余阿婆,70 岁,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曾做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经过商。
丈夫已去世几年,留下的三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
案主于2008 年7月不幸中风,两个月后又因摔跤导致左腿股骨骨折,造成身体半边瘫痪,生活无法自理。
2009 年2月,女儿们把老人送来青岛市某养老机构。
在余阿婆的主动求助下,工作者于2009 年4 月25日接案,与余阿婆建立了工作关系。
除周六周日外,工作者每天下午17 点至18 点帮助余阿婆康复身体,同时对余阿婆进行心理、情绪等方面的辅导。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的判断(一)情绪表征。
案主很容易伤心、流泪。
与工作者聊天时,都会说到自己遭受的不幸,很想得到工作者的倾听和认同。
(二)适应养老机构情况。
案主比较娇气、爱哭,晚上很吵,对护工的一点点不满意行为,都容易表现在情绪上。
(三)资源情况。
案主有退休金,而女儿们经济状况很好,并给予积极支持。
案主的三个女儿,哥嫂、弟弟妹妹、侄儿媳妇经常来,一些朋友、同学也抽空来看老人。
(四)身体状况。
据机构的余护士长介绍,像余阿婆这样的病情,最好每天都能按按摩、走走路,即使是只能站起来也是很好的,双腿的血液循环了,有利于身体尽快康复。
案主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无法面对现实,情绪低落;第二,不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环境;第三,案主康复身体的愿望很强烈。
虽然半身瘫痪,但在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能行走。
个案工作报告案主的名称:余婆婆性别:女年龄:70岁时间:2011年9月前期的接触:养老院机构管理人员当前的问题及需求:经机构人员介绍,老人由于脑溢血,后摔跤导致左腿股骨骨折身体半边瘫痪,血管硬化,所以总是一再地强调自己的身体很不好。
老人也比较娇气、爱哭,晚上很吵,对护工的一点点不满意,都容易表现在情绪上。
机构工作员认为应适当地给予余婆婆以心理疏导,增强她的正面反应。
案主的基本情况:1、情绪表征:案主很容易伤心、流泪。
与工作者聊天时,都会说到自己遭受的不幸,很想得到工作者的倾听和认同。
2、身体状况:案主于2008 年7 月不幸中风,两个月后又因摔跤导致左腿股骨骨折,造成身体半边瘫痪,生活无法自理。
2009 年2月,女儿把老人送来青岛市某养老机构至今。
据机构的一护工介绍,像余婆婆这样的病情,最好每天都能按按摩、走走路,即使是只能站起来也是很好的,双腿的血液循环了,有利于身体尽快康复。
3、资源状况:案主为山东青岛人,大学学历,曾做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现退休。
丈夫已去世几年,留下的二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
案主有退休金,两个女儿们经济状况很好,并给予积极支持。
案主的女儿,哥嫂、弟弟妹妹、侄儿媳妇也经常抽空来看她。
案主也能理解体谅女儿们工作的繁忙。
4、适应养老院状况:案主比较娇气、爱哭,晚上很吵,对护工的一点点不满意,都容易表现在情绪上。
案主问题诊断:1、无法接受自己身体半瘫痪的现实,情绪低落;2、对养老院工作人员的服务不满意,不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环境;3、案主有康复身体的愿望,虽然半身瘫痪,但在有人搀扶的情况下能行走。
介入目标:1、帮助案主梳理情绪,正视现实,积极应对;2、增进案主与养老院机构的沟通,帮助案主尽快适应养老院机构生活、环境;3、帮助案主康复身体。
一,与本案相关的理论一般说来,年满60岁的人被称作老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
之所以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是因为60岁以后,热闹的各种生理功能发生了较大的退化,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骨髓系统等都不同程度地呈衰退和下降趋势。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健忘。
进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但其程度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有的因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惭形秽,自认为智力减退,而实际上并非如想像的那么严重。
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到水平,以后逐渐下降,50岁时仅相当于15岁的智力年龄,80岁以后下降更明显,85岁时大约相当于儿童5岁10个月的智力水平。
由于个体的差异,所以可有10%—25%的人并不显示智力减退。
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虑。
抑郁随着衰老、精神、情感变化日益明显,表现为内心空虚,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常伴有自责。
往往有杞人忧天之感,时有大难临头的紧张感,或是抑郁苦闷,遇到问题时缺少进取态度。
在经济条件拮据的老年人门诊病人中有48%的人具有抑郁情绪,而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具有抑郁症状者也有 44%,有不少人每月发作1次,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之久,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等,并对往事回忆多有自责感。
3、情绪多变。
当脑组织老化或伴有某些脑部疾病时,常有明显的情绪变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难以平静下来,其情绪激动程度和所遭遇不顺心的事情之程度并不相对应。
有时为周围环境及影视中有关人物的命运或悲伤或不平,会迅速出现情绪高涨、低落、激动等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时而天真单纯、时而激动万分等情绪多变的特征。
4、疑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半数的人可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已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自己的躯体所致。
加上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并因顽固、执拗的个性,更容易出现疑病症状,常出现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
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去向周围人诉述。
有时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而对照自己的不适感,常为此而心神不宁,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5、猜疑和嫉妒。
一般认为,人进入老年期后,对周围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强,常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严重者认为别人居心叵测,常为之而猜疑重重。
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性欲下降,易怀疑自己配偶行为,常因之而争吵。
并且由于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常使这些想法变得更为顽固,甚至发展成为妄想。
每当目睹年轻人活泼好动等性格时,常因之而嫉妒和自责。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在经历人口老龄化这一历史过程。
目前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率为3.1%,是发达国家的3倍,全世界老年人口每月增加120万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
因此,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活动理论:此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的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的需求层次结构。
马斯洛的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需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安全需要是人类的第二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社交需要是人类的第三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谊、爱情、归属感等等;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
自豪等等;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如不断地追求事业成功、使技术精益求精等等。
其中底部的三种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因为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时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两种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个案工作理论模式本个案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的,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借助“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将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强调动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资源。
个人在晚年后应付危机、维持平衡的心理、生理能力越来越弱,“失落”连续而不可逆转。
老年人的自我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这种连续性的“失落”,包括生理、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这些“失落”会进一步导致衰退,使老年人感到沮丧、绝望等。
同时,老年人会对自我能力的退化产生一种适应,即“依赖”,于是产生了“衰退—依赖”两者之间平衡的心理结构,这也正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中心。
基于此,需要工作者尽可能地支持老年人的适应不良的防卫机制,如兴趣爱好、人际交往、体育锻炼等。
心理社会模式的治疗方式分为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是指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直接进行辅导和治疗,包括支持性技巧、直接影响技巧和反映性技巧。
间接治疗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辅导第三方(如父母、子女、亲属和朋友)或改善外部环境(如周围人群、养老机构员工、社区服务),以达到间接影响、帮助案主的目的。
三、服务介入计划(一)工作前期1.工作者为案主提供建设性的情感宣泄机会,通过了解、接纳、积极倾听、同理、鼓励和积极帮助等支持性技巧的运用,以降低案主的焦虑与不安感,并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2.工作者每天扶助案主走路,试着帮案主按摩手臂、腿股上的穴位。
3.工作者向案主介绍养老机构以及入住的其他老人的情况,以改变案主对养老机构的负面看法,从而适应机构环境。
(二)工作开展阶段1.运用探讨、描述和疏通的反映性技巧,与案主一起探讨对退休、家庭、养老机构,以及自己健康(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认识,帮助案主表达感受,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案主一起探讨过去工作、生活中的快乐,以及她成功的事件,协助老人找回失落的尊严与荣耀,使其重新认识自我。
3.案主能自己拄着拐杖行走,但是还需要有人在旁边保护着。
(三)巩固发展阶段1.继续运用反映性技巧、怀旧技巧帮助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没有工作者在旁边的时候,案主也能独自拄着拐杖走了,偶尔还爬一下楼梯。
3.案主理性、积极的生活态度之建立。
四、个案工作记录第一次个案面谈记录时间:2011年9月25日地点:青岛市某养老院二楼xxx室面谈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案主作出初步的评估。
面谈过程:社工:余婆婆您好~我是青岛大学09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现在在养老院做义工,所以想找您聊聊天啊。
(工作员自我介绍,让案主明白对方是谁)案主:哦,青岛大学啊~呵呵,在香港中路那边吧,我50年前也在那儿上学哦,呵呵。
(案主表现出热情与关注,有一种惊喜的表情。
从案主的外表来看,气色不是最好,脸显得有些苍白,由此判断案主不大去户外活动。
)社工:是啊,呵呵,余婆婆,那我们可是校友呀(工作员立即给案主以回应,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案主:呵呵,是啊是啊,那个时候学校设置的专业大都是功课方面的哦,我当年就是念的机械制造专业啊,呵呵,社会工作专业是个什么专业呢(案主的热情度很高) 社工:呵呵,是啊,现在学校青岛大学已经是综合性大学了,理工、文史、医管学科门类都很全的,您慢慢的就会知道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东西了,呵呵,余婆婆,您能跟我介绍一下您平时在养老院的生活吗,(工作员给案主以积极的回应,并试着引导案主讲出主要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