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内容提要:教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的创造离不开教师以独特的个性来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朗读就是教师个人魅力在教学中的发挥。
同时,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学生既是这一创作活动的对象又是这一创作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学生在参与朗读中体验着语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显现出自己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朗读魅力体验能力
《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可见,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朗读是少不了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充分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亮点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个人才华充分施展的舞台。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契机。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朗读课文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声音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语文抑扬顿挫的魅力,感受到文学的诗情画意。
有位教师讲授李白的《行路难》一诗时,并没有对诗歌作一字一句的疏通而借助自己富有男中音的声音带学生走进了郁郁不得志的古代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
在反复的吟咏之后,又出色地表演了一回喝醉了酒的浪漫诗人李白的情态,使人不由自主地跟着李白一起吟唱起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这样的老师,你怎能指责:教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呢?学生怎么不被教师所感染,产生对文学的憧憬呢?
黄玉峰在《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中曾写在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上鲁迅的《药》,我从头到尾,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同学们凝神屏气听完后,我问学生,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一位同学说:我有一种‘恐怖感’;一位同学说:读到‘看客’们的脖子‘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时我的气都透不过来,我看到同胞们的麻木;一位同学说,读到刽子手一只手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时,我觉得悲痛,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却还要吃他的血;一位同学说,茶馆气氛实在使人压抑,可谓群魔乱舞,一面是康大叔的不断高声嚷着‘包好,包好,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去,这样的人血馒头’,一面是兴高采烈地赞扬阿义打夏瑜打得好,更有一遍又一遍恍然大悟般地自言自语:‘疯了,发了疯了’,其中还夹着小栓撕心裂肺咳嗽声。
看了这样的场面我感到惊悚!还有一个同学说,当读到‘坟地’这一节时,我看到两位老人互相扶持的一幕时,我落泪了,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小栓在坟墓中的咳嗽声,听到了夏瑜在地底下的呐喊,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
至此,一切提问都不必要了。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全文的精髓,已读懂了鲁迅。
什么用了明线和暗线的表现手法,什么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在同学们的回答中,这些分析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语文学习》,2002年第12期)
我在教高尔基的《海燕》时,就利用了自己声音的优势,抓住作者对海燕的赞扬之情,用激昂的声音把全文朗读了一遍。
读的时候学生们听得很入神,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激情飞扬。
读完后学生还鼓起了掌来。
除此之外,像《春》、《白杨礼赞》、《有的人》等等这些散文,诗歌之类的适合于朗读的文章教师更不能错过,用自己的声音去感动学生。
二、朗读是语文体验的捷径
语文的教学过程实则是学生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如何去实现语文的体验过程,朗读是一条重要渠道。
朱自清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是在声音里头。
”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
是学生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的第一基本技能。
认认真真地朗读不仅是“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需要,也是获得语感的需要。
当把文章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文章就自然理解了。
事实也正是这样,当一篇文章学生读正了字音、读通了词句,读准了语调、读清了思路、读出了感情体验,这课文还需要教吗?
在上《马说》一文时,我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采用了我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加深去课文的体验。
首先我板书生字读音过关生字词,接着教师朗读,体会文章作者的失意感,后又叫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齐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形成了对于作者怀才不遇的内心情感体验。
在上《春》一课时,我先叫大家闭上眼睛,然后我再用配乐朗读了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在这样的意境里学生体会到了春暖花开的喜悦,体会到生机盎然的兴奋。
三、朗读是语言能力的绽放
朗读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会的一种语言能力,所以,朗读最终会转变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这是朗读自身的第三个魅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指点学生朗读的技巧,加深学生对于朗读的认识,做到让学生读得“入格”“入情”“入境”。
“入格”即朗读要正确、流利,达到最起码的技术要求,其训练重点是语音和发音。
“入情”即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其训练重点是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入境”即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藏的旨意、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理。
这是朗读的最好境界。
朗读技巧我们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我一样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才华,我采用了多媒体配乐朗读。
随着古典音乐的响起我的声音也通过话筒传出来,一瞬间就把大家带入了情境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孤寂与伤悲。
之后,我还分别叫了两个学生来朗读,他们经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模仿教师的语调、停顿、节奏等,实现了自我能力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就这样,语文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我就实现了“读”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教《石榴》时,文章短小很适合朗读,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
通过朗读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我把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先小组内自行朗读,讨论交流文章如何去读,读哪些段落,并把分析的结果写成书面材料,比如文章的基调什么?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停顿、哪些词语要重读,语速快慢等。
分析完了之后,小组派代表朗读。
在代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都能把握住文章的基调:作者对于石榴的赞美之情。
每一组读完之后,其他各组均对其从朗读技巧方面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
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朗读者的朗读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听者的欣赏水平。
为了更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水平,在上完《海燕》之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海燕》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采取自愿报名和小组推荐相结合、评委打分的方式,评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通过这次小型的比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的魅力从教到学贯穿着语文学习的始终,教师应该重视朗读这一种有效教学形式,使之由一种手段变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