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一是犯罪总量持续增长。
二是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
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2003年7.93%。
三是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
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末的120个,增幅达22.45%。
青少年犯罪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其特点主要有:(1)从犯罪主体来看。
一是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
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
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
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
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
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
四是身份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
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2)从犯罪行为来看。
一是团伙性明显。
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
二是“五性”突出。
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
例如某中学两名13岁男生偶然翻到了家长藏在家中的黄色录像带,二人看完后即模仿录像中的行为将邻居的少女轮奸。
三是智能性趋向。
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
(3)从犯罪类型来看。
一是从较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
有一个未成年人,仅仅因为自己的姐夫没有给钱买衣服,就起了歹意,他购买了绳子从窗户里爬进去把姐夫勒死,还伪装了现场。
二是随着青少年需求的泛化,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
青少年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面临恋爱、婚姻、升学、就业、交际等实际问题时,产生了一些自我满足的需要,如与异性接触的需要、满足自尊心的需要、好奇和求知的需要等等,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
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
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
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
即诱发犯罪的最佳机遇和条件。
这是指青少年由于外界原因激情冲动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比方说,有的住宅、车辆的门窗没有锁好,青少年路过看到,激起了青少年的侵财欲望而引发盗窃犯罪。
2.客观因素。
(1)身边教育。
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初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
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
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
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此外,社区对青少年的帮助和服务还不到位,侵害青少年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社会大环境影响。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
社会转型期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
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
(《人民日报》2004年09月29日)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新世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综述自2000年9月中央综治委在成都召开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验交流会以来,我国的预防工作又走过4年历程。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帮助和矫治,亿万青少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目光投向孩子,投向未来。
多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
2001年初,中央综治委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工作力量不断加强。
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的地市和一部分县区、街道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中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3个增加到18个,有些地方根据需要扩大了参与部门。
各地区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组织集中行动、纳入综治考核等方式,探索建立监测预警、协调联动、责任考核等长效机制,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春风化雨细无声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在社区相互结合,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工程。
江西省瑞昌市以实施“免疫工程”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在中小学校建立家长教育中心,将伦理、法理和情理相互交融,开展“学校育苗、家庭护苗、社会扶苗”,取得明显成效,25岁以下青少年罪犯人数占法院判决罪犯的比例由1992年的68%下降到2003年的29.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地区通过建立家长学校、亲子学苑、咨询辅导站等,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增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是全社会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各部门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广泛开展雏鹰争章、18岁成人仪式、小公民道德建设等实践活动。
目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聘用了思想品德课专职教师,聘用校外辅导员80多万人,建立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89000多个。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扎实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
“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工不做”的闲散青少年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他们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到的状态,一旦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上海等一些地方开始聘用社区专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人联系帮助制度,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给孩子们一片蓝天2004年5月20日早上6点多钟,年仅15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机偷钱去网吧玩。
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将父亲砸死,拿了143元钱到网吧上网。
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惨痛的案例,清理整治非法网吧,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要求。
2004年2月,文化部等部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2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工作。
半年来,文化、工商、公安部门共检查网吧50余万家次,暂扣没收电脑设备近7万台,限期整改2.1万家,责令停业整顿5100家,取缔黑网吧1.59万家。
此外,针对淫秽色情网站、不健康“口袋本”图书、毒品和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多项治理整顿。
今年上半年,新闻出版部门共查获淫秽色情出版物案件2178起,收缴淫秽色情出版物754万余件,其中淫秽色情“口袋本”和有害卡通画册284万册。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建立举报受理网站、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快速受理机制和长效监管体系。
全社会共同参与57岁的陈莆俭是湖北武汉的一名普通干警。
今年,他作为第一批综治特派员已在硚口区崇仁街义烈社区工作6年,在社区建立了22个帮教小组,与29名有过违法行为的青少年实行结对帮教,还担任了4所学校的法制辅导员。
近年来,数万名类似陈莆俭这样的志愿者从事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为核心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法制宣传、结对帮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区逐步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在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专职工作队伍有所加强,公安部门“一区一警”的警力配备模式逐步推广,文化市场稽查队伍2003年增加了900多个,稽查人员增加了2200多人。
此外,各级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凝聚了一大批在青少年法律、心理、教育等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士,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着智力保证和实际支持。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让我们用爱心播洒希望,用汗水播种明天,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人民日报》2004年09月29日)江苏发布预防青少年犯罪“红色”预警《中国青年报》讯(记者郁进东):日前,江苏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在南京首次发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红黄蓝”三级预警信息,校园周边地区青少年抢劫案件持续高发,发布“红色”一级预警;青少年网络犯罪渐趋严重,被发布为“黄色”二级预警;职业学校学生犯罪高发被发布“蓝色”3级预警。
去年10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信息采集点,并决定按“红、黄、蓝”三个级别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
近一年来,各信息采集点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预防工作,加强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与预警调研工作,发挥信息采集点工作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