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成语与惯用语区分问题综述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1]它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归入熟语,是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语言里先有合成词、一般词组、以及成语、专有名词和谚语、歇后语等术语,
惯用语这个名称是后起的。

由于‚惯用语本身很难具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2]因此 ,语言学界对惯用语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意见。

成语和惯用语是熟语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类别, 二者的区别问题也是
熟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在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上,历来学者们的观点多有分歧。

成语和惯用语一样,都是定型短语,二者在语法功能上都能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作句子中的某种成分。

但是在结构形式、语义、语用色彩等方面,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
蒙瑞萍《谈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语文学刊》2010第三期),文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一,典型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成语结构的特征是‚二二相承‛。

[4]其中由《诗经》形成的成语一般都采用‚二二相承‛的形式,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等。

在《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料中都有体现。

惯用语则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性语言单位, 结构上少则三、四字,多则七、八个字,甚至有十几个字的, 如:‚半瓶醋‛、‚捅马蜂窝‛、‚脚踩两只船‛、‚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等。

其二,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不一样。

现代汉语成语的结构从结构关系不同
性质的平面来看,可以分出约七种类型:并列结构,如‚龙飞凤舞‛;主谓结构,如‚冠冕堂皇‛;述宾结构, 如‚叱咤风云‛;偏正结构,如‚豁然开朗‛;述补结构,如‚寄人篱下‛;兼语结构,如‚调虎离山‛特殊连接结构, 这一结构又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连动式, 如‚守株待兔‛; 另一种是递进式, 如‚引火烧身‛。

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则主要是述宾结构, 如‚嚼舌头‛、‚分不出青红皂白‛、‚戴有色眼镜‛等; 也有并列结构, 如‚吹胡子瞪眼‛; 偏正结构, 如‚绣花枕头‛; 述补结构,如‚吃不开‛;连谓结构,如‚吃不了兜着走‛; 兼语结构, 如‚有眼不识泰山‛。

其三,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固定程度有差异。

惯用语和成语虽然都是一种定型短语, 但成语结构的固定程度要比惯
用语高一些。

成语中的组成语素之间, 除了特殊的修辞目的之外,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拆开来加进别的词语的。

动宾结构的惯用语, 运用时则时常拆开来。

[5]
二、从色彩义上看
谷俊《惯用语和成语的色彩义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社科版》2004年7月)进行了详细阐释,首先从语体色彩看,成语带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而惯用语带有通俗、平易的口语色彩。

‚这是它们不同的‘出身’决定的‛。

[6]成语主要来自古代典籍 ,惯用语大多来自群众口头创作。

惯用语的取材大量来自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例如 ,饮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条件 ,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惯用语与饮食文化有关 ,统计陈光磊编著的《中国惯用语》词典,其中,仅以,‚吃‛开头的惯用语就有‚吃大户、吃干饭、吃白食、吃老本、
吃西瓜、吃豆腐、吃鸭蛋、吃墨水、吃醋、吃天肉‚等207 条,象这类来自日常生活方面的惯用语不计其数。

其他 ,如‚唱双簧、跑龙套、走过场‛是戏曲方面的用语,‚翻老帐、挂幌子,开空头支票‛是商业方面的用语,‚开绿灯、开夜车、开倒车‛是交通方面的用语,‚红眼病、气管炎、打强心针‛是医疗方面的用语这些行业用语经常和社会接触,使用的人多了,逐渐形成全民性的惯用语。

有的惯用语来自各地的方言,例‚炒鱿鱼‛本为粤方言,现在已较为普遍地使用,比喻解雇或辞退工作。

有些方言,如北方方‚拉饥荒‛、吴方言‚拆烂污‛、西南方言‚打牙祭、打烂仗‛等 ,由于它们进入普通话词汇的历史不长,由此形成的惯用语‚带有较浓的地域方言色调。

‛有的惯用语是谚语、歇后语的省略,如‚自费蜡‛是歇后语‚瞎子点灯——白费蜡‛的省略,‚金不换‛是谚语‚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省略。

以上列举的各类惯用语都是由群众创造并迅速流传开来的,因此,都带有浓
厚的口语色彩,生动地体现出人民群众运用语言的艺术性。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来自神话传说。

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二是来自古代寓言。

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三是对历史故事的概括。

如‚图穷匕见‛是由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概括而成 ,《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中都有记载。

由于成语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学典籍的土壤中,与惯用语源流不同 ,因此风格迥异。

惯用语都是新鲜活泼的口语 ,而成语都是文质彬彬的书面语。

其次,从情态色彩看,惯用语都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最能反映
人民群众讽刺、幽默的语言趣味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惯用语中,贬义的占多数。

‚这是因为惯用语源于现实的‘口头文学’,而现实的‘口头文学’往往大多是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的、消极的东西‛,因此,惯用语大多被人们用来表达否定的意义。

[7]例如,‚保护伞、枕头风、走后门、吃回扣‛等惯用语揭露了官场中的腐败现象,等诸如此类。

成语中褒义的、中性的占多数,贬义的比较少。

这是因为成语大多来自史书经传,历代文人的诗文歌功颂德的多。

‚来自‘书、表、碑、铭、赞’的,大多是歌颂之词。

来自民间的成语 ,也是吉利话多‛。

作为书面语,古代的文字能够流传至今,总是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审查,符合其审美标准的东西.由于褒义成语多,而贬义成语来源少,供不应求,因此,‚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 ,一些褒义成语被借用为贬义成语,造成了褒义成语由褒变贬的现象‛。

[8]例如,‚明目张胆‛等。

再次,从形象色彩看,惯用语大多通过活的比喻刻画人或事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惯用语的意义都具有‚变异性‛,也就是说 ,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

如‚墙头草‛不能解释为‚生长在墙头上的小草‛,而是‚立场不坚定‛的意思 ,这是惯用语一个突出的特点。

‚惯用语的语义变异是由修辞手段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段就是比喻。

‛[9]成语的修辞手段不限于比喻,常用的还有夸张、对偶、绘色、摹声等。

如‚狐假虎威、垂涎三尺、道听途说、姹紫嫣红、嗷嗷待哺‛,这些成语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表达意义,既形象、又富有表现力。

三、从构成的语素来看
从构成的语素来看,成语四个语素居多,也叫‚四字格‛。

例如‚星罗棋布、胸有成竹、前车之鉴、锦上添花‛等。

也有少数非‚四字格‛, 如,‚百闻不如一见‛等,而惯用语三个语素居多,也叫‚三字格‛。

例如,‚泼冷水、开小差、抱粗腿、背黑锅‛等。

极少数是非‚三字格‛,例如,‚打退堂鼓‛、‚八九不离十‛等。

对于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分问题,至今仍是讨论的热点,成语和惯用语有着许多共通性,但也有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我们通常可以通过,结构,意义,语义色彩等方面对其加以区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2]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书海出版社,19991
[3]周荐,词汇学问题 [M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4]周荐. 汉语词汇结构论 [M ].上海辞书出版社.
[5]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M ].商务印书馆, 1990
[6]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
[7]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8]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9]陈光磊中国惯用语[M]1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