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想、告”等11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正确读写生字新词;交流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一组图片:长江、珠穆朗玛峰、海南岛风光、雾凇)学生观看图片,说说每幅图代表的地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说。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我多想去看看)并朗读,学生小声跟读。
3.引导发问,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会认的字,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结合课文反复认读。
3.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简介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新疆、新疆天山、雪莲。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指名认读、齐读、自由读,教师纠正字音,指导识记。
(2)隐去不带拼音的生字,并打乱带拼音的生字的顺序,指名认读。
(3)指名将带拼音的生字按读音归类,并对比朗读。
前鼻音:安门观后鼻音:想京广常壮平舌音:诉翘舌音:常壮(4)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字形识记方法。
①熟字加部件。
京:京字头(亠)+口+小安:宝盖头(宀)+女观:又+见想:木+目(相)+心②熟字比较。
诉——听厂——广门——们壮——士想——相③编字谜识记。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再次见面——观◇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广◇上边高,下边小——京◇有口就问——门④熟字组新词。
告:告诉广告公告京:北京南京京戏门:大门门口门卫广:广大广场广阔常:非常经常常常壮:壮丽壮观壮美(5)(课件出示文中的短语)指导朗读。
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宽宽的公路遥远的新疆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①短语中“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的”字前面的修饰词略重读。
②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跟读。
③指导多形式对读练习: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
5.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播放会写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学生进行书空练习。
(2)学生描红、临摹。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师生共同交流、评议。
(4)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如:会(开会)(会面)(会见)(大会)门(大门)(开门)(门口)(出门)走(走开)(走来)(走动)(行走)北(北京)(北方)(东北)(西北风)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现在我们会认、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了,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之中,再去读一读吧。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个。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后交流:两个自然段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同一个人。
虽然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少年儿童向往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但第1自然段是以新疆小朋友的口吻写的,第2自然段是以北京小朋友的口吻写的。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新疆天山的小朋友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
第2自然段: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的天山看洁白的雪莲。
小结: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看看,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他们在急切地对爸爸、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们的祖国拥有大好的风光,等着我们去游览。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1.师生互说,巩固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偏正结构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2.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少年儿童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积累偏正结构的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游戏激趣,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2.听写词语,同桌之间互说互纠,教师巡视评议。
3.利用课件,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展示一组关于北京、新疆的风景图,学生边听边看,感受北京、新疆的特点。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过渡:北京有雄伟的天安门,还有壮观的升旗仪式;新疆有美丽的天山,还有洁白的雪莲。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再指两名学生分段朗读。
2.图文结合,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看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①“我”的家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的家在新疆。
因为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天山在新疆。
)②“我”想去哪儿?为什么?(“我”想去北京,因为妈妈说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2)(课件出示第1句话)教师提问:这一句说明“我”的家乡新疆有什么特点?(交通不便、地形复杂。
)(3)(课件出示第2句话)师生共议。
①借助地图,理解“遥远”。
A.出示中国地图,了解天山和北京的距离。
B.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告诉学生走出天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花上几天几夜的时间。
小结:从新疆的天山到首都北京,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遥远”。
②借助视频,理解“雄伟”“壮观”。
A.播放关于天安门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天安门的雄壮伟大(雄伟)。
B.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指名描绘视频画面: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屏息凝神地观看升旗仪式,向国旗敬礼,场面非常壮观。
C.给“非常”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特别、十分。
)③读后质疑:“我”为什么想去北京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非常壮观的升旗仪式激发了“我”想去北京看看的愿望。
)④(课件出示偏正结构短语: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学生照样子说一说。
⑤读好词语。
通过范读、学生跟读等方式,指导将助词“的”读得又轻又短。
另外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词赋予事物具体的形象,可通过师生对读的方式,渗透偏正结构短语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出短语的韵味。
⑥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先读好偏正结构短语,然后读好句子,即先读好“遥远的北京城、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然后连起来读好句子。
(4)(课件出示第3句)学生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我”对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极度渴望。
)(5)(课件出示下面3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3个句子的不同点,对比朗读。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句3: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明确:这3个句子的意思都一样,但分别是陈述句、感叹句和运用了反复手法的感叹句。
①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好句子的节奏,再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区别,体会第三句所蕴含的强烈情感。
②引导学生说几个感叹句。
(6)教师引读。
2.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
①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
)②“我”是哪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北京。
“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
)③“我”想去哪儿?为什么?(新疆。
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④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我”极度渴望去看新疆天山雪莲。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口头填空。
()的公路()的新疆()的天山()的雪莲②指几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
(3)齐读第2自然段。
三、说话训练,拓展延伸过渡:亲爱的小朋友们,除了北京、天山之外,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许多风景名胜。
现在我来当一次导游,带你们去游览游览。
1.(课件出示黄山风光、桂林山水、香港维多利亚港图片)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练习语言表达。
如:我多想去黄山看看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千变万化的云海、奇形怪状的石头。
我多想去桂林看看水平如镜的漓江、奇特秀美的山石。
我多想。
我多想。
3.交流:你想去祖国的哪里看看?同桌之间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巩固提升,作业设计1.指导学生说一说家乡的美丽之处,向同桌发出邀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教学反思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我多想去看看”既是文章的主题,同时也饱含了“我”想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情感。
教学中,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指导学生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体悟文情。
从有感情地读课题入手,到重点指导朗读课文语句,再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朗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学生读出了文中“我”的感受,读出了真情实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2.识字、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教学中,我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从识字、组词、读短语识字等,识字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在写字环节,我按照观察、书写、描红、临帖、评议的步骤,指导学生掌握每个字的书写要点,做到书写时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我在课堂中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指导是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