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基本规范
教育教师常规是指教师必须遵守执行的势头规范。
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有利于增强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使我校教师教学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Y
一、备课
备课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1、教师应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好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组长同意,教导处审批后方可实施,中途变更授课计划须报教导处批准。
2、备课立刻银根趋利而无标的需求,一学生为主体学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规律教材;更新教学规律及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既能发电能力的实际需要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教师应将备课结果必须在教案之中,教案必须按课时认真编写,教案的详略应以利于教学实践为原则,教龄在五年以内或新任教的教师必须写详案,教师开学前应提前写两周教案,学期中应提前写一周教案。
教师应接受上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对教案的检查。
教导处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教案检查。
教研组长要在教案上签字。
4、教案必须精心设计,与加利用已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练习设计
和师生活动设计等,提倡写教后感。
二、上课
上课是把教案转化成教学实践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娴熟运用基本教学技能,正确过用教学方法,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目标明确。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
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做到紧扣目标,容量适中,难易适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讲有中心,练有目的,精讲精练,分析精当,寓德于教,教书育人。
3.方法恰当。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点,充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手段,要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4.基本功扎实。
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备演讲、解题、示范、实验操作,使用教具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力,要用普通话讲课。
手语要规范、准确、能辅助教学,但不能依赖手语教学。
板书要正确、工整、清楚、精练、布局结构合理,讲课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科学严谨。
5.讲究艺术。
教学中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
术、实验的艺术、教态的艺术、学法指导的艺术。
教师要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
6.反馈及时。
根据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多向性,教师要上好每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信心的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知识,技能缺陷。
7.常规严格。
教师应在上课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口候课,以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展有序,面向全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想,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严禁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要重视教学卫生,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就是要以身作则,上课不迟到、拖课、可提前下课,中途不擅自离开课堂,不随意调课、缺课。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练习、作业要有目的。
练习作业要要符合学科特点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重于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设计练习、作业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并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要准确、全面地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 练习、作业设计要具有思考性和可操性,为了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学科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设计练习、作业时,
习题要典型,题型要多变,主客观兼容,难易适度,分布合理,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获得良好的发展。
4. 练习、作业分理要适当,教师要精选和编制练习作业,注意课内外练习、作业合理配置,一般情况下,低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中高年级段每天只能有半小时作业,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先做。
5. 练习、作业要有规格要求,各学科都要有体现本学科技能特点的规格要求。
作业要做到步骤完整,行款规范,字迹工整,标点正确,作业整洁,并要求学生按时、独立完成。
6.认真批改,及时反馈矫正,作业批改一律采用等级制。
7.教导处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作业大检查,教研组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作业检查。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和必要补充,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是实行分类指导,提优补差,培养特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辅导目的要明确,准备要充分,要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分类辅导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做到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2.辅导可采用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
3.早读课教师要深入课堂解答疑难问题。
五、实验
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是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科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课题,在学年或学期初教师要编制实验计划,安排实验课题,做好所需仪器、材料、工具的准备。
2.实验应明确目的要求,确定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熟悉实验过程,实验前教师应先试做,以保证实验效果。
3.实验前要做好分组准备,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验操作的机会。
4.实验课要讲清目的、步骤、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难做的关键性实验,教师应先演示。
5.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视指导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6.实验完成后,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要对实验情况进行登记。
六、成绩考核
考试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查,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1.明确考试目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每学期学校只能举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2.上好复习课,复习要全面、系统,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
识要综合归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技能技艺,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要突出薄弱环节,有的放矢。
3.做好命题工作,命题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试题的难易要从易到难。
题型设计应体现多样性,做到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试查。
4.成绩评定要客观公正,既有统一标准又要灵活掌握,看答题思路,鼓励学生创新,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考试后及时进行试卷质量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弥补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缺陷,尤其要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剖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6.积极创造条件,改革考试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
七、教学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和规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学校在教学过程管理中,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健全教学研究的制度,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规和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掌握教学规律、原则、策略、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学习可采用教师自学的办法进行,每个教师要有学习笔记,每学期写一篇学习和实践的体会文章,学校不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组织专项检查和考核。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制学科教学目
标体系(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操作领域的知识能力体系),训练体系,学法指导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制定学科教学改革方案,开展说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学校要定期检查、评估教案,定期展示优秀教案。
3.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组织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旧,汲取营养,引导教师着力解决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索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积级开展教学专题研究,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增强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构建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研究型、创新性教师队伍,学校应组织教师通过专题调查,经过总结、实验探索、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教学思想、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目标和管理、教学原则和策略、教学方法和模式、学法指导、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等。
每人每学期至少与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争取在省、市级等刊物上发表。
特殊教育学校 2014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