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
)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
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16.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大众二、名词解释或简答:(一)、四大先驱★★★★★拉斯韦尔:①五w模式(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对谁【受众分析】、有什么效果【效果分析】);②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③勾勒出了传播学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为什么被称为传播学先驱?a.答出前几点上述几个研究;b.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影响;c.拉斯韦尔对传播学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①“把关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②“把关人”的研究(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卢因是一个心理学家怀特和卢因对把关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卢因提出,怀特使用个案研究法做了进一步的把关研究。
霍夫兰:①说服效果实验:态度说服理论(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②控制实验法:(对美国士兵观看记录片的研究)③其为耶鲁学派代表并且是社会心理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①传播的效果两级传播理论调查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法②开创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的传统③他是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社会学家)(二)、威尔伯·施拉姆【名词解释:施拉姆】★★★★①传播学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②他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贡献:a.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b.一生写了30 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包括:《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传播学概论》)c.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三)、信息与符号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
2、符号的定义: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本元素,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就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3、符号的分类:分为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信号(物理性质)、象征符(人类语言)4、柯日布斯基与普通语义学:a.著作:《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b.“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c. 非等同原理、非全原理、自身反映原理5、温德尔约翰逊,早川一荣总结出的四种语言失当现象:a.死线抽象:人们只在语言“抽象阶梯”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把语言死钉在某一抽象水平上。
b.忽视差异:如我以后再也不相信男人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
这个人从来不说真话。
天下乌鸦一般黑。
c.非此即彼,对事物务必做多种估计,切忌极端表述。
d.自我投射,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
其中:自我投射≠直抒胸臆举例:天很热。
侦探小说很有趣。
公开表达投射6、非语言符号的分类:①体语、②副语言、③视觉性非语言符号、④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表达态度与情绪。
②辅助语言传播。
③代替语言。
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①传播信息、②表达情感、③指导行动相关著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四)、库利,镜中我理论镜中我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五)、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答:“说服性传播“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霍夫兰是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1953 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六)、“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最早是德国学者诺依曼所提出的。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七)、信源可信性效果霍夫兰等在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
这个概念说明,争取受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简答与论述相关知识点三、简答题与论述题知识点:(一)传播模式1、传播过程三大基本模式的发展:从线性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申农韦弗数学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再到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2、就是从线性模式的五W模式到最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这到底肯定是论述题,非常重要,所以请详细关注书上第四章相关内容)(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有什么区别★★★★★★(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其理论有认知)(四)受众的几种假说理论选择接触线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此队里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既有政治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使用与满足理论:(五)、伊里县研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1、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1940 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意见领袖,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过程。
罗杰斯对此做了修正,他把“传播流”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而影响的传播必然是多级的,从而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
2、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特点:一,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二,意见领袖的影响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三,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
四,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六)、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答:政治既有倾向性----指的就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选择性接触---受众对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