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五个认同心得体会五个认同教育心得体会——读红色历史,铭记国防使命近期,我XX大学国防生开展“五个认同”系列教育活动,同学们都收益颇丰,对于我党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对于未来我们所肩负的国防使命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于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本领有了更多的渴求感。
打小时候记事起,爷爷奶奶就会时常给我讲起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江姐、董存瑞炸碉堡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悄悄的在我心里播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待我长大了一些,学习了历史,对于曾经的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有了系统的学习以及更深的了解后,不禁被我党的革命先烈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受的苦难、所牺牲的一切,深深的震撼着。
我的心中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可以赐予了革命战士们如此强大的、不可战胜 __,追寻着这个疑问,我心中的种子悄然发芽。
而现今,心中的种子已然破土而出,我已成为XX大学的一名国防生,未来我将跟随革命前辈们的脚步,从他们手中接过他们用鲜血染红的旗帜,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本次“五个认同”教育中,随着武警成都军事法院方芳院长的授课,带领我再一次走进了曾经的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去寻根溯源。
在痛心于过去的黑暗,振奋于革命先驱们的不懈努力,我深深的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感受到了肩膀上所肩负的国防使命的沉重。
方院长教导我们:“对于红色 __学习,不仅是要让我们铭记那段曾经的革命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积蕴深厚的红色文化里吸收营养,镜照历史对比现在,将具有优良传统的“红色基因”深植于己身。
正视自己的一切,结合当下不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强化自身,才可以做到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上扬帆起航。
”在会后,我激动的热血久久不能平息,历史永远不应该被短暂的安逸所冲淡,尤其是革命先驱曾经为之抛头颅、撒热血。
为了深化本次教育学习,加之个人兴趣使然,我阅读了《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一书,本书借由“追寻中国共产党历经地狱之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百年复兴 __根脉和起点”展开全书,进而带领读者感悟信仰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我有了两个感触,在此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信仰若山:在凄风苦雨中诞生的共产党,身上没有任何幸运的光环,等在她面前是不尽的坎坷和苦难。
最初,我党只是一个50多人的党,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坎坷与苦难,革命先驱们含辛茹苦、不畏艰辛,终于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他们?我认为,是他们对于共产党的信仰,他们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拯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可以挽救万民于水火中;也只有共产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怎么可能经受住巨大的牺牲考验;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德元帅怎么会决定抛弃高官厚禄,去参加共产党;如果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如何会走完。
信仰,对于现在的我们也是最为重要的,身为国防生,我坚信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我们的信仰,忠诚于信仰,即忠诚于党。
正如 __所说: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
是的,忠诚于我们的信仰,忠诚于党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灵魂的。
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就更不能失了魂,失了魂就变成了行尸走肉,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
所以,忠诚于党、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我们不仅要有,更要铸强、铸牢!二、不仅要武装身体,更要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要有随时献身使命、敢于牺牲的觉悟,但不能做无谓的牺牲。
纵观历史,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他们善于思考,绝不拘泥、接受改变,有着否定与创新的勇气。
上了 __的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寻,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凭借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敢创新路的魄力,终于探索出了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__社会主义道路。
行路难,寻路更难,我们不得不佩服主席的大智慧,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偶然与运气的垂青。
原因在于 __认识脚下大地的特点,熟悉中国的国情,善于思考,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发现应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敢于改变,敢于去发现真正对的道路。
知识与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来获取,这即是在武装头脑。
著名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便是 __向 __上的绿林好汉们讨教后,与朱德同志一起总结得出的。
三、要有血性:共产党革命的胜利,除了依靠杰出的领导者们以外,离不开的便是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面对一切敌人绝不退缩的决绝,坚守阵地时,哪怕是拼尽一兵一卒也决不退缩;攻克坚堡时,哪怕是手举炸药包,也要为冲锋的同志们开辟道路;隐忍埋伏时,哪怕是烈火焚身,也绝不多吭一声、多动一下。
身为一名军人,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股血性。
军队就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打胜仗的,正如 __所说:战斗力是军队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都是热血男儿来参军,血性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们的血性并不能因此磨灭,不仅要有狼一般嗜血、凶狠,更要学习狼的隐忍与坚韧。
随时的做好一切准备,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在平时,血性代表的不服输,是崇尚荣誉的那种热情与朝气,要不断地拼搏向上,勇攀高峰。
本次教育与读书,令我受益颇丰。
不仅回顾了红色历史,更了解到了一些以前并不知晓的历史故事,增添了很多新的感受。
温故而知新,古人诚不我欺。
历史这东西总是越读越有味道,其中有着许多前人智慧的闪光之处,结合自身所处的不同实际,实事求是的去思考,便会每每都会有新的收获。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以史为镜,去前人之长补己之短,引前人之遗憾为己诫。
学习四个认同心得体会三: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
我国各族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懂得“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族的权利,各族的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对 __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必然共识。
“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 __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五.观党组织负责组织、机关成员的政治思想、单位重大事件的抉择。
对单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的说它在单位中是统帅、是灵魂。
新时期学校建设中党建工作尤为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组织的抉择稍有不慎,将会影响学校的全盘发展,更有甚者会影响一代或几代人的前途命运。
面对知识经济到来的新形势,学校党组织务必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强化“发展性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引导全校师生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为社会的发展积极做好人才储备。
为此,学校党建工作必须把好“五观”。
学习四个认同心得体会四:一、“四个认同”内涵是什么?(一)对伟大祖国(中国)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正确认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祖国与国家的关系。
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族和国家都是从部落发展起来的。
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
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主要是以领土、国民、政府、主权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单位。
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国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载体,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必须依附于一个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及其成员也是不存在的。
民族成员既属于本民族的个体,也属于本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个体。
当作为国民或公民个体时,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四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上是在1953 年的《中华人民__选举法》中。
我国1954 年《宪法》用了公民一词,但直到1982年《宪法》才确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 __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 __公民”,并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涵义。
《辞海》中对“公民”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可见“以天下为天下,一个公字,将民的视野打开,权利定位他有权过问天下事、国家事,有权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他的天地是国家、是社会。
一个公字也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
”公民是 __所专有的,他是与专制社会的臣民相对的。
所以,公民是以社会和国家公民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义务的社会人和政治人。